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胡锦涛同志在十七报告中强调:“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报告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中国有着悠久的德治传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始终是我们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以德治国”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西周时期就开始重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子产首先提出“为政必以德”的治国主张;孔子阐述“为政以德”的“德治”学说,孟子则进一步把“德治”发展成切实可行的“仁政”主张。之后,德治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明确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把法治和德治作为我党领导和治理国家的两个基本方略。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这既是对“以德治国”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必将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领时代风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构成,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需要树立全社会的共同理想、需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还需要倡导全社会都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在多元价值取向差异中达成全社会绝大多数公民价值观的共识。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导向。社会风尚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必须树立一个引领社会成员共同进步的标尺,任何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都离不开制度和道德规范的维系。而制度是强制性的,道德是非强制性的。道德的非强制性作用就是通过行为个体将一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内心信念,形成自我约束力,以自觉的道德意识对主体行为进行自我规范,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导向。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物质动力的推进,而且更需要精神动力的掣引。只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和谐思想文化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冲击着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些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被模糊或消解,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而新的价值体系的成熟、培育还需要一个过程。这造成了一些社会成员,包括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多元嬗变,道德价值标准出现偏差,荣辱观缺失。在物质文明日益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公民,尤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新加坡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面对上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新加坡政府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种美德作为政府的“治国之纲”。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这对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借鉴作用。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规范,要健全法制建设,使社会全体成员都有章可循;切实加强执法,从源头上杜绝“八耻”;其次,要完善监督制度,通过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政府监督等不同途径,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代道德风尚;还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每个公民的共同价值取向。
大学生处于走向成熟人生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因此,应采取切实措施,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课堂教育之中;抓紧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凸显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发挥“第二课堂”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大学生塑造良好精神风貌的文化氛围,推进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3、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课堂”建设。高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价值观念得到提升,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大学生党员带头示范,全体大学生付诸行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纳入到对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当中,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学习新党章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坚持党的宗旨观念,带头示范,发扬优良传统,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实践者。(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