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庆余: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建校仅四年,与“老牌”高职院校比,确实很“年轻”。但我们有别人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两所园区办高职院校之一,身处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开发区第二的无锡高新区。一千多家外资企业既是学校专业设置的“晴雨表”,又是师生实习实训的“大课堂”,还是学生就业的“富矿”。因此,我们确立了“拆除‘围墙’办高职,融入新区‘练身手’”的发展观。
记者:学校是如何巧借“先天”优势,凝练成自身优势和特色的?
姜庆余:我们把学校定位为区域发展的“人才蓄电池”,研究开发区特色,“集其资源”为我办学所用。抢抓无锡新区的三个区域特色,形成办学优势,这是学校得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抓住园区特色,形成产学优势。十五年开发,使无锡新区形成了一区多园的格局,拥有IC集成电路产业园、软件园、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等高科技园区。学校“主动出击”,让园区成为学生的“大实践基地”。学校在海力士―意法半导体、索尼电子等都建起校外实习实训基地;“Freescale嵌入式示范实验室”成为摩托罗拉公司校企合作示范实验室建设点,入选教育部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嵌入式示范建设实验室;村田公司在学校设立了“村田书柜”、帝斯曼捐赠了“电脑拆装实验室”、松下电池公司设立“松下教育基金”。类似的合作企业,学校有近300家。学校有了实践依托,企业则能够发现并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真正实现了“双赢”。
抓住产业特色,形成专业优势。无锡新区拥有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支柱产业,形成了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和80个高新技术产品群。学院把专业建在高新技术发展前沿,设置与无锡新区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相配套的新型专业群,建成了嵌入式系统工程、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动漫制作、航空物流等一大批新兴专业。为确保学科建设不脱离“第一线”,学校推行“双重专业带头人”制度,每个专业既有一位校内专家“领头”,又从企业聘请一位相同专业的专家“把关”,合作开发了“1+n专业岗位培训课程”等10多门课程,并自编教材。阿尔卑斯、松下电子、尚德太阳能等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和国内大企业,均给学校下了人才培养“定单”,并将最新技术成果更新到教学计划中。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才,熟知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上岗无需“磨合期”。
抓住开发区特色,形成体制优势。把开发区灵活的体制“移植”进学校。学校教职员工50%进编,50%实施人事代理。但硕士以上人才,一年考核期满即可进编;设置“流动编制”,聘请双师型社会技术人才加入教学队伍;对每年考核处于末位的员工,实施“尾数”培训,进行培训后才能重新上岗。体制优势让教师队伍充满活力,敬业高效。
记者:您认为学校在凝练特色基础上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姜庆余:无锡新区作为一个成熟开发区,需要有一所崭新的职业院校,培养其产业链上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投资近6亿元创办了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我们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区域融为一体,对区域经济的转型有着很高的“敏感度”。专业设置“坐标”具有精准性,即与新区产业高度契合,以期与区域经济发展“合拍共振”,甚至“快三拍”,这就是职教的“生命力”所在,也构筑起了我们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无锡新区是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今年计划引进30家服务业外包企业、20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这些区域发展的深层次背景,促使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实施“双轮驱动”,一方面要培养适应无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另外在“中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我们也力争有所作为,这是一般高职院校很难做到的。
整合中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源,目前学校正在建设以软件与服务外包为主的创意产业培训基地。2007年年初,学校与IBM公司合作建立的“软件与服务外包高级人才培训基地”已正式启动。计划每年从国内高校滚动招收1000多名本科生进行免费专业培训,每个学员的1万元培训费由新区财政“买单”。一年培训期满,学员将按合约留在无锡新区工作一至二年,首期已招收学员300名。学校建成的3.5万平方米“孵化”大楼内,类似项目已进驻了八个,将形成5000人左右的年培训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