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门箭楼(版画,作于一九五一年) □汪刃锋
推开新年的门,大家又都长了一岁。这对于年轻人也许不算什么,而
拿什么来庆祝呢?老人选择了和自己相生相伴一辈子的木刻艺术――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汪刃锋艺术回顾暨捐赠作品展”于2007年12月28日至2008年1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的100件作品全部来自艺术家本人捐赠,展出的作品包括了上世纪40年代至新中国时期的木刻版画、速写、水彩、水墨、创作草图等。这件事的意义,不仅整体展现了汪刃锋的艺术特点和在版画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不仅将这些充满着一生追求的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捐赠给了国家,使之永远归属于大众,归属于民族;还在于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早期木刻运动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
汪刃锋从1936年就开始从事木刻创作。抗战爆发后,于1938年到大别山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编辑《大别山画报》。次年到重庆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担任美术教师,在此期间参与筹组中华木刻协会的工作,并积极参加重庆木刻界的活动。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他以第四野战军政治宣传部随军记者的身份,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文代会。1951年调入北京文联创作部,1980年调入北京画院,当选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因其取得的艺术成就而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
汪刃锋从事版画创作之初正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时代的激励,使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为争取民族解放的事业中。他用木刻刀作武器,以犀利的刃锋“从苦难中刻画出为全民族求生存的血路”,表现抗战的激情和人民的艰辛,振奋民族精神。抗战胜利后到解放前,他的作品直面社会现实,通过对民众在炼狱中绝望挣扎的生存状态的刻画,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民族苦难的深刻内涵,表达人民呼吁和平与民主,祈求社会进步的呼声。作品《家破人亡》、《水灾》、《人市》等,无不表现出对民族和人生命运的关注,以时代的劲锋利笔,揭露着人世间的不公和丑恶,充满着对广大民众的同情。建国后,他深入新生活,体验新时代,作品表现出人民和平生活的喜悦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像作品《对歌路上》、《建设川江航道》等都洋溢着歌颂新时代的热情。
汪刃锋先生的作品,特别是早年的作品达到了其一生艺术的高峰,其木刻刀法极具金石味,形体非常有力度。这些作品充满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正义和人道主义情感,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特点。汪刃锋的艺术实践和人生境遇又是那个时代众多艺术家生活的缩影,映衬出20世纪中国木刻艺术发展的时代轨迹,具有较为典型的美术史学意义,相信今天的观众仍然能接受、理解和长存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