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落下了帷幕。除去作品和人才方面的收获之外,本届比赛以“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为主旨,命题比赛,真是闻所未闻。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全国性的文艺汇演或调演方式曾经是我们鼓励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段。那一时期舞蹈工作者们积极响应,踊跃参加,并且引以为荣。从1980年
文化部和中国舞蹈家协会共同举办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开始,全国性的大型比赛成为推动创作鼓励人才的最主要方式,收到了相当显著的成效。相比较前六届而言,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以其命题开篇为鲜明特色,引起了舞界同仁的热烈赞同和高度关注,先后共500多个作品报名参赛,可见反响之强烈。曾经有人怀疑舞蹈这门动作语言高度抽象化和风格化的艺术与“现实题材”之间距离是否太大,但是本届比赛中涌现的一些好作品令人信服,让人赞叹不已。由四川青年歌舞团演出的《父亲》,刻画了茶馆中一个老茶倌生动而感人的情感世界,他笑对五光十色的生活,和一群喝茶聊天的老汉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人生之路上虽年迈高龄而操劳不已,默默感受着人走茶凉的些许落寞,心中盼望着远在外地打工的女儿那一声深情的呼唤。很多观众看过之后流下了共鸣的热泪。由东北师范大学演出的《中国妈妈》、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演出的《那年我们剪短发》、四川省歌舞团演出的《呼唤绿荫》等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现实生活或革命历史生活中最纯真的感受,赞美了最宝贵的人间真情。由总政歌舞团、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和二炮文工团创作演出的《士兵与枪》、《士兵兄弟》、《未了情》,把军事题材舞蹈作品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触及到了更真实的军人内心世界。事实说明,舞蹈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揭示独特的现实感受,舞蹈艺术完全可以在现实题材领域里大有作为。反观前些年里那些仅仅凭借着某种编舞技法就“敷衍成篇”的、千篇一律的、公式化模式化的创作,反观那些单纯玩形式而内容空洞无物的作品,我们不得不指出,那样的创作严重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脱离现实,沉醉在小圈子里,隔绝了艺术工作者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最后只能是路子越走越窄。
当然,命题比赛是一个新鲜事物,何谓舞蹈的“现实题材”?用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素材或古典舞蹈语言编排的“情绪舞”,属不属于现实题材?在直接表现当前生活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时,如表现吸毒者内心的痛苦与抗争,舞蹈艺术怎样发挥其特色而避免直白或简单化倾向?这些问题引发了许许多多的议论甚至争鸣,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人们对舞蹈艺术反映现实题材的认识尚待深入。值得欣慰的是这些问题已经受到了舞蹈界的关注。文化部艺术司组织的创作研讨会上反复强调这一主题,中国舞协于去年举办的“现实题材舞剧展演周”,都在积极倡导舞蹈工作者关注和表现火热的现实生活。舞蹈只有和当代的火热生活结合起来,和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历史生活结合起来,和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丰厚精神遗产结合起来,才是大有作为的。现实题材是舞蹈艺术创作的一条广阔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