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谈杂议

2008-01-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第22期《毛泽东诗词的文化气象》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卓著的艺术作品,有其独树一帜、独具风神的表现力。

毛泽东诗词的研究,前期主要是受到政治意识的遮蔽,后期则偏重作品艺术分析。杨义先生认为毛泽东诗

词形成的实质原因是“以浩然之气更新天地万象的历史力度和精神力度”,其核心价值表现为“文化气象”。《说文》说:“气,息也”。《孟子》说:“吾善养浩然之气”。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气象”与人的生命有关,是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反映。杨义先生所谓生命气息在激荡涌动人的情感、气质和想象力,因而由气而象。从文学艺术生成的“气象”看,作品导制于诗人创造性的主体内因。毛泽东拥抱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大事件,感受、领悟和审美地把握历史与现实生活,创造性地形成令人心驰神往的人文气象。

毛泽东诗词创作于革命斗争生活状态。他在“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上,以“黄洋界上炮声”,为中华民族新生的力量发言;也吟出“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悲壮之声;还有“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审美体验。从作品所要表达“气象”看,这与曹操挥鞭策马,“东临碣石”,与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与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吟唱相呼应,彰显了充满阳刚气魄和生命力度的战争美学。昆仑情怀是一种浩然之气的大胸襟袒露,艺术地升华了人类的精神。“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一“横”一“莽”从空间写壮阔之态,然后纵深于岁月感触,得之特色,又露喜悦之情。毛泽东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的辽阔无比,壮美无比。叙述历史名流,评说春秋,又痛快淋漓。“天道”与“人道”结合,是拥抱宇宙时空的天地情怀,是穿透天人之道的哲学情怀。我热爱毛泽东诗词,欢迎杨义这样新筑佳构“深意存焉”的文章。在现代化的今天,日渐倦慵与浮躁的精神世界,马背高歌是弥为珍贵的,鲲鹏击水的气概是不可缺少的。面临伟大的文化建设,需要领悟毛泽东“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样美丽的气象,应该像他那样在“悬崖百丈冰”中“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又“在丛中笑”的精神气象。如杨文所说,毛泽东诗词的精神气象,乃是一个巨人的心灵回响,回响在现代和未来的历史回音壁之上,回响在人们的心灵回音壁之中。这种撼动世界的文化气象是不同凡响的。

甘肃省平凉师范学校 王韶华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4周年之际,《光明日报》(2007年12月27日第10版)发表《毛泽东诗词的文化气象》(演讲人:杨义)长篇文章纪念,这很吸引读者。但该文引用毛泽东诗词还有不够准确之处,应当加以纠正。

一、“比如《七律・登庐山》在‘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之后,又有数字句为‘云横九派浮黄鹂,浪下三吴起白烟’”(见第四部分)。这里将“黄鹤”错成了“黄鹂”。“黄鹤”与“黄鹂”是两种差别很大的鸟,不可混为一谈。

二、“鲲鹏击水之气势的另一层意义,可以向毛泽东早年的名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中寻找”(见第四部分)。这里将“水击三千里”错成了“击水三千里”。应特别注意的是,这与毛泽东在“曾记否,到中流击水”一句中“击水”的词序正好相反的。

三、“他把古人常有的伤离别的情绪化作‘要将宇宙看?米’,‘胸中日月长新美’的宇宙日月情怀。(《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这里又将“常新美”错成了“长新美”(见第三部分)”。

新疆库尔勒市巴州党委党史办 叶才林

《龙文化与和谐社会》

一谈到龙,恐怕大多数中国人并不陌生,因为龙文化在我国年代弥久、源远流长,早已植根于人们心中;有时候又让人觉得有点陌生,因为从古到今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龙”。“龙”毕竟是历朝历代人民根据合理的想象,把多种动物的特征组合美化而成的神物。

我国的龙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刘怀廉先生在《龙文化与和谐社会》中说:“合理开发有着中国象征的龙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时更利于在国际上诠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和理念,形成独具东方魅力的文化风格与模式。”

我的家乡1987年出土了距今6400多年的珍贵文物蚌塑龙形图案,震动海内外,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因此濮阳被冠以“中华龙乡”的美誉。每年,我们这里都举办龙文化艺术节,这对于发掘、整理、研究、传播、弘扬龙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举国上下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龙文化一定会走向世界,并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文化资源。

河南省濮阳县民政局 梁星毯

第21期《中国哲学的未来》

任继愈先生的演讲,有对中国哲学特点沉着冷静的总结,有对中国哲学发展阶段的理性归纳,也有对中国哲学未来豪情满怀的展望与憧憬。读后使我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哲学是时代的产儿。每个时代最精致、最深刻的思想,都集中在哲学里面。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复杂,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时代的变革也越来越深刻剧烈。但越是这样,就越需要哲学,越是需要我们学哲学、用哲学、发展并创新哲学。

当今时代,世界历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和转变时期。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更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在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处于新的全球性交往时代中的中国社会的这些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成为我国哲学工作的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发展环境。

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些与人类和平、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在世界与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把握中国的现实和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哲学置于时代的前沿,这不仅是新世纪哲学与中国的关系问题,更是当今中国哲学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解放军驻辽宁丹东某部 李祥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