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漫话“有所不为”

2008-0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邢福义 我有话说

“有所不为”最早见于《论语》中孔子的一个论断: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所说的“中行”,后来孟子引述为“中道”: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乎!狂者进取,?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根据张岱年主编《孔子大辞典》的解释,所谓“中行”,指能履行

中正之道者;所谓“狂狷”,是孔子对仅次于中道之士者的称谓。朱熹指出: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盖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而徒得谨厚之人,则未必能自振拔而有为也。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犹可因其志节,而激厉裁抑之以进于道,非与其终于此而已也。(《论语集注》卷七子路第十三)朱熹还称赞“狂狷”是有“筋骨”,有“节操”之士,人须有些狂狷,方可望。(《朱子语类》卷四十三)

孟子还对有关思想作了发挥。比如:“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卷八离娄章句下八)又如:“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卷十四尽心章句下三十一)孟子把“有所不为”从教育范畴扩张开去,使之对人类行为具有更大的覆盖面了。宋・陈亮《酌古论・先主》:“当理而后进,审势而后动,有所不为,为无不成,是以英雄之主常无敌于天下。”诸如此类的论述,都是结合具体的人或事,对“有所不为”所作的具体阐释。

如果把“有所不为”概括成为句法格式,便是“有所不×”,其中的×代表动词。所用的动词,多为单音节。在语意表达上,“有所不×”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大类,意向选择用法。审时度势,决定取舍,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做或暂时不做某些事情。比如上举“有所不为”各例。又如: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既云进取,亦将有所不取者矣。(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一)这个例子,明晰地凸显了“有所不为”和“有所不取”的选择性。人的行为,分两个层次:其一是非为不可的,其二是可为可不为的。“有所不为、有所不取”之类,指的是后者。打个通俗的比方: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孙武《孙子兵法》九变篇第八)故君子之於爵禄也,有所辞,有所不辞。(王充《论衡》刺孟篇第三十)然子于父命,亦有所从有所不从。(李大师、李延寿《南史》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九)这种意向选择用法,肯定形式“有所×”和否定形式“有所不×”二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选择性聚合。说“有所×”,意味着隐含“有所不×”;反之,说“有所不×”,意味着隐含“有所×”。

第二大类,据实表述用法。根据所见所闻所想所愿,陈述某件事情,所说的“有所不×”,不跟相对的“有所×”形成选择项,反过来讲,如果说“有所×”,也不跟相对的“有所不×”形成选择项。总之,不存在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的意向性内容,“有所×”和“有所不×”二者不形成一个选择性聚合。以“有所×”来说。2008年降临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以“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题,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新年贺词,其中有这么个表述:“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显然,“(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表达的是对全体人民的关怀,绝对不存在相对而言的“有所不教、有所不得、有所不医、有所不养、有所不居”等语言现象。再以“有所不×”来说。请看例子:恐因一时喜怒,处置有所不当,卿等即当执奏,毋为面从,成朕之失。(元・脱脱等《金史》卷七本纪第七世宗中)将来闹出点子事情来,……就是于贵领事亦有所不利。(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不过这和一般军事学上所说的“闪击战”有所不同。(刘流《烈火金钢》第二十四回)这三个例子,分别见于文言文、近代白话作品和现当代小说,其中的“有所不当”、“有所不利”和“有所不同”,都不意味着在一个选择性聚合中存在有相对的“有所当”、“有所利”和“有所同”。这类用法,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有所不知”,古今屡见不鲜。例如,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杖,礼也?”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为夫子无所不知,夫子亦徒有所不知也。”

应该注意:意向选择用法,除了“有所不为”之类的单用,还有三种连用模式。其一,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直接连用,即“有所×+有所不×”。比如上面例子中出现的“有所辞有所不辞”、“有所从有所不从”。然而,查古代典籍,尽管可以见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之类前后对照的用法,却未见“有所为有所不为”。看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连用,是经过发展演变而相对固定化的现代人的用法。至于开始于什么时候,出现在什么人笔下,笔者不知,有待进一步考察。可以肯定的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这一用法越来越多见。比如:这里,全线出击、一视同仁是不行的,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人民日报》1989年5月15日)

其二,先说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此为基点,再说一个引发出来的“有所×有所不×”。比如“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江泽民文选》中,两次出现了这样的连用。例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方针,集中力量发展我们自己的“杀手锏”武器装备,以增强我军打赢高技术战争的物质技术基础。(《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讲话》)这是一种从概括到具体地推衍递接的句法模式,在发展“杀手锏”武器装备问题上,把“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衍化为“有所赶有所不赶”,从而使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仅更加清楚明确,而且得到了突出强调,语言也显得活泼有变化。

其三,以“有所不为”为基点,略作点评,再引出一个较为具体的“有所不×”,又略作点评。例如: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王安石《祭沈文通文》)这仍然是一种从概括到具体地推衍递接的句法模式,只是有所扩展。从“有所不为”到“有所不学”,由于分别加上四字点评,形成了四字格的二次连用,既增强了音律美,内容上又富于说理性。如果说,较为概括的“有所不为”是审时度势,不做或暂时不做某些事情,那么,套用到做学问上,便成为较为具体的“有所不学”。所谓“不学”,不是抛损基础的不学,不是随意取舍的不学,不是没有进退的不学,而是为了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专,为了凸显优势和形成自己的特色。

两千年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常用常新。比如,人民网曾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为题,作过报道:“发展基础科学研究,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尊重规律,突出重点,……取得突破,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在国学宝库中,“有所不为”显然是最为闪光的体现事物发展辩证法的语句之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