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江苏跟广东、浙江一样,被称为打工者的首选地。但江苏要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打工者,更需要创新者。最近,江苏提出要由打工者首选地变成创新创业者的首选地,一语既出,全省振奋。
有学者认为,江苏既有创新的经济环境,也具备适合创新“发芽”的科技环境,创新的直接“驱动力”――人才环境,更是得天独厚
经济环境:创新的坚实基础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创新需要投入,“正是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江苏创新事业才有了现在这样良好的发展态势。”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自豪地说。
据统计,江苏省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25000亿元左右,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经济实力为创新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保障。2007年江苏省兴建了5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苏州科技城、无锡设计园等,对产业类重大项目投资额达到300亿元。
除了经济支撑外,创新还要有平台。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江苏各类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由“局部布点”转入“全面建设”阶段,去年新建省级科技创业园28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6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总数18家,居全国第一,新增科技创业人员超过1万名。江苏还将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工业设计、研发、软件等智力型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这些极具创新亮点的产业构架,为高端人才搭建起了施展拳脚的平台。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苏州三分之二以上的软件企业和90%以上的IC设计企业集聚在工业园区内。作为创新创业的“主战场”,江苏高新园区“二次创业”进程加快。2007年新增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使得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总数达到54家,居全国第一。
“只有把江苏变成创新者首选地,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推动江苏的跨越式发展。”江苏省一位领导的心声代表了7800万江苏人民呼唤创新的迫切愿望。
科技环境:创新的强大后盾
自主创新,关键是要让企业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角”。而这恰恰是江苏的优势所在。
说起江苏创新的雄厚“家底”,江苏省代省长罗志军娓娓道来:截至目前,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已达1.7万家,研发投入超过224亿元,占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的65%以上,已跃升为江苏省研发投入的主体。
为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江苏启动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首批确定80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其中沙钢、扬子江药业、联创等被列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目前,扬子江药业集团的“新型药物制剂技术实验室”等跻身首批依托企业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省拥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3125家,企业研发投入总量达345亿元,居全国第一。
政策方面,江苏省政府设立了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对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有关人员进行奖励,每名奖励200万元,其中50万元奖励个人,150万元用于资助获奖者主持的科研创新活动。
雄厚的“家底”证明,江苏完全有实力和能力,将打工者首选地变为创新者首选地。
人才环境:创新的重中之重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要实现成为创新者首选地的目标,“江苏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下决心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加快培养人才步伐。”江苏教育厅厅长王斌泰说。
2007年江苏省财政拿出1亿元资助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这个钱花在了“刀刃”上,已经产生了带动效应。据江苏有关领导透露,2008年专项资助资金将增加到2亿元,重点引进拥有创新成果、通晓国际先进管理、善于运作科技资源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苏州创业园,这个创业者“骑着自行车来,开着宝马车走”的创业平台,不但造就了大批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而且吸引了更多创新创业者不断前来。位于苏州高新区的江苏省苏州新药创制中心,先后投入2800万元建设了1400平方米的中心平台,各种与世界同步的实验室及设施一应俱全,吸引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落户。而无锡新区以“我们希望科学家当老板”的姿态迎来了海外学成归来的施正荣博士,在筹集资金、解决硬件设施、拓展销售网络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帮助,扶持尚德公司登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
今年,江苏还将推行“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到2010年,全省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1000名,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1000名。
江苏是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首选地,到江苏投资的企业家认为,江苏的文化底蕴深厚,江苏人整体素质较高,而且江苏社会治安好,“对于投资者和想要谋求自身发展的创新者而言,江苏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省份之一。”一位企业老总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