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5日,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召见俄驻英大使费多托夫,声称对英国文化机构进行“攻击”的唯一失败者将是俄政府的信誉及俄人民,其做法不啻“绑架”。对于英方的“出言不逊”,俄外长拉夫罗夫次日予以正面回击,重申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地区机构在没有得到俄政府许可情况下不能开放,英国拒绝关闭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办事
根据俄英两国1994年签署的《教育、科学、文化领域合作协定》,英国截至2005年陆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等全俄25座城市设立了英国文化委员会办事处,如今却只剩下3处。
去年10月25日,俄外交部正式通知英国方面,由于英国文化委员会“在俄联邦境内开展活动缺乏法律基础”,故应从2008年1月1日起停止其活动,直到俄英两国签署《文化信息中心成立和开展活动协议》为止。与此同时,俄一些地方当局也抱怨英方拖欠房租、逃税等。下诺夫格罗德州副州长日韦辛半年前指出,从成立之日起,英方就没有支付位于市中心的办公室租金,每年数额从130万―260万卢布不等。在圣彼得堡,英国文化委员会则涉嫌逃税,并在未取得许可证情况下开展英语教学。据此间《消息报》报道,英国文化委员会在圣彼得堡开办了最贵的英语培训班,24个课时需要支付1.5万卢布,圣彼得堡税务部门仅此一项就损失2000万卢布。
对于俄罗斯方面的指控,英国坚决予以否认,认为俄罗斯关闭办事处出于政治动机。英国舆论认为,俄方此举的导火索是“利特维年科中毒案”,而深层原因则是近几年来俄英两国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上的尖锐对立。
2006年11月,俄前特工利特维年科在英国伦敦因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次年5月,英方将俄商人卢戈沃伊定为“嫌疑人”,要求俄方将他引渡至英国受审。俄总检察院不仅以俄宪法规定本国公民只能在本国受审为由,拒绝了英方引渡要求,而且卢戈沃伊本人更是成为俄国家杜马议员。作为对俄强硬态度的回应,英方去年7月宣布驱逐4名俄外交官,俄英外交战迅速升级。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利特维年科中毒案”以及驱逐外交官事件不过是俄英紧张关系的“外化”反应,两国从高层到民众彼此全面不信任致使英国文化委员会成了“替罪羊”。俄外长拉夫罗夫去年12月曾暗示,俄方冻结与英国签署文化委员会活动协议的谈判工作,是因为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恶化两国关系的举动。的确,在俄看来,英国舆论正有组织、有计划地“妖魔化”俄罗斯,将俄划定为意识形态的“异己国家”。在国际重大问题上,俄英的立场也不一致。无论是伊拉克战争,还是“伊核问题”、“科索沃问题”,英国都追随美国而与俄针锋相对。此外,为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俄先后对英国能源公司英荷壳牌、BP等石油公司采取行动,触及了英在萨哈林―II、科维克塔等能源项目的利益。
观察人士指出,俄英关系几乎跌入历史的最低点。俄外交部日前发表声明警告说,俄方将采取“一系列行政和法律措施”,包括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圣彼得堡办事处近期内必须交纳税务欠款;不向在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新工作人员发放签证、对英方原有工作人员签证不予延期等。而如果英国文化委员会继续我行我素,其在莫斯科的办事处将面临关闭。尽管如此,俄英都似乎不希望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从俄方角度看,并没有采取强硬措施关闭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两个办事处,而是通过法律、外交手段让英国知难而退。对于俄英可能各自召回驻对方国家大使的猜测,英驻俄大使在“莫斯科回声”电台节目中说:“不会,我们不会断绝外交关系。”(本报莫斯科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