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园文化的“石油之旅”

2008-0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夏静 通讯员康群 我有话说

一曲编钟舞乐,古朴悠扬;一群“楚国宫女”,长袖善舞……1月18日晚,一场荆楚风韵浓郁的歌舞盛宴在冀东油田上演。

这是长江大学“情系石油”2008新年慰问第六场演出的精彩一幕。

“石油文化行”,一场面向石油战线的“文化之旅”,已经成为长江大学展示自我、沟通校企的“舞台”。

文化传递:文化纽带沟通校企

石油学科一直是长江大学的优势学科和主干学科。建校以来,长江大学培养的石油人才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我国石油战线的生力军。独特的“石油情结”,使这所位于古城荆州的高校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石油文化”。

“与石油企业间进行文化传递,对长江大学而言,显得尤其重要。”长江大学校长张昌民教授如此认为。

2006年夏天,大规模的“西部石油文化行”亮出旗帜。为期20多天的行程约2万公里,80余名师生在玉门、青海、吐哈、塔里木、克拉玛依等油田,演出12场,观众逾万人,演出的节目深受西部石油人的欢迎。

2008年新年伊始的这次“情系石油”慰问演出,是“西部石油文化行”活动的延续。80多人组成的演出团将陆续抵达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冀东油田、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华北油田和中原油田等企业,历时10余天,演出10场。

“让学校更深地感悟石油文化,让石油企业更好地领悟校园文化,让文化的传递加深校企间的沟通和交流。”长江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家高度评价文化交流的深层次意义。

精神传承:探寻当代“铁人精神”

让尚在校园之中的大学生走进地处偏远的油田与厂房,让日夜奋斗在一线的石油工人近距离感受活力四射的校园文化。无论对大学生,还是石油工人,“石油文化行”都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

对2006年夏天的“西部石油文化行”带来的精神震撼,张昌民校长仍然记忆犹新:师生们过戈壁,涉荒漠,走进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柴达木盆地花土沟油田,走进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里木盆地腹部的塔中油田。在艰辛的行程中,他们深深体会和感悟了石油战线的“铁人精神”、“奉献精神”。

克拉玛依市市委书记兼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唐健这样评价“西部石油文化行”:这种文化的传递,将促进楚文化、石油院校文化和石油企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油田人对地处长江之滨的长江大学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正是有了“石油文化行”这样的载体,“象牙塔”里的学子们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精神。一名参加活动的同学激动地表示:毕业以后,他一定会选择最艰苦、最需要自己的岗位,让自己的青春更加闪光。

科技交流:实现校企发展共赢

一方是具备科研和人才实力的高校,一方为现代能源工业基地,石油企业与高等院校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正是基于这一共同利益,“石油文化行”同时也是一次独特的“科技交流行”。

“石油文化行”中,科技合作是校企座谈必不可少的议题,有许多合作意向和协议就是在其间签订的。长江大学科技处处长王贯中心里有本账:学校80%以上的科研项目来自于合作单位;企业向学校捐赠的仪器设备价值超过2000万元;在学校的320个校外实习基地中,石油企业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近年来,“石油文化行”更是硕果累累:长江大学与中石油集团公司共建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新疆油田公司联合攻关,在准噶尔盆地的西北缘地区红车断裂带发现了新近系碎屑岩油藏和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开拓了油气勘探新领域;在塔里木油田设立地球化学分析站……“九五”以来,学校与石油企业携手合作,共完成国家、石油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1200多项,获国家科技“三大奖”6项,省部级奖89项。

“取得这些成效,文化的传递功不可没。”张昌民校长感言。合作推动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同时也加强了学校服务石油行业的功能。(标题书法:沙英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