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高职文化育人模式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2008-0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建松 我有话说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广泛汲取中外职业院校办学成果,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既具有自身特色又寓含高职院校办学共性的“三维文化育人体系”,推进了学院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所谓“三维文化育人体系”,是指“诚信文化”、“金融文化”和“校友文化”在育人工作的三个维度上

的交融。

诚信文化育人:高举精神品质之旗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学风是“诚信、明理、笃行”,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育诚信职业人格和熟练职业技能兼具的金融人才。

完善组织机制,保障诚信文化建设为使诚信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学院围绕诚信内涵制定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率先在信息技术系和国际商务系建立诚信评价机制,并逐步推广。2002年,专门成立由院党委书记任所长的诚信文化研究所,整合各部门优势,并通过企业的介入开展实践性教育,为研究和推广诚信文化打好基础。学院思政研究会每年的研究方向和专题论文中都有关于诚信的主题,为诚信文化建设提供了诸多新理论、新途径和新方法,成为学院科研的一大特色。

加强诚信教育,丰富诚信文化内涵从2000年起,学院将诚信与传统文化的“慎独”相结合,举办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后又陆续推出“诚信伞”、“诚信书架”等活动。2005年,尝试设立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包含学生的考勤、为人处事、诚信缴费与还贷等,成为评优、信贷、入党乃至就业的重要依据。同时,学院编印全校学生人手一册的《诚信读本》,作为诚信教育的第一教材;到2007年,该读本已扩充为30万字的校本教材《诚信理论与实践》,课程列为学院重点建设课程。随着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行列,学院加大了诚信文化的建设力度,着手筹建“诚信指数观察站”,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进行评价观测,形成浙金院诚信指数,通过示范性院校建设平台之一――“金融职业素质养成基地”项目的建设,积极构建以诚信文化为基本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新格局。

优化育人环境,渲染诚信文化氛围学院校园环境建设中非常注重诚信文化因子的融入。在学校正大门的左侧,有一块两米多高、镌刻着一个古朴“诚”字的巨石,注有《中庸》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在正对学生公寓的三号门前嵌一块汉白玉,镌刻一“信”字,侧注为“民无信不立”。――诚石(实)、信玉(誉)直观地阐发了“诚信”的本意。学院主题雕塑上,有“不诚无物”四个大字,其侧面呈鼎状,蕴涵“一言九鼎”之意。纵贯南北的主干道命名为“诚信大道”,意味着走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就要在“诚信大道”上承担责任。校园里的明理亭、嘉秀廊、诚信讲学堂等建筑,都有对“诚信文化”的进一步演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迪着徜徉其间的学子们。

金融文化育人:深植职业能力之根

金融文化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园文化的职业标志,是学院学生专业素质的综合显现。以金融文化育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粹炼学生鲜明的职业能力。

打造金色校园文化是一种家园,学生的家园就是校园。任何一个走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金融文化气息――八米高的主雕塑“立”,其正面看是古铲形币,镌有“汇通天下”四字;校园内所有主要建筑物都是以金融机构的简称冠名的:兴业行政楼、浦发图书信息中心、中信广场等等;学院西北角葱茏茂密的是“绍兴金融林”;国信教学楼下,是以“孕育”命名的贝壳状雕塑,贝是人类最古老的货币,既象征着金融的渊源,也生动地展示了学校育人的关爱之情。最醒目的是学院主干道上,有一组桥、石、画组成的“金融之旅”:桥的两侧栏板上,镌刻着中央银行、国有银行和所有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行标以及诸多知名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徽标名称,桥北端的一块巨石上则刻有几乎全部浙江省内地市级以上商业银行的行标。这些陌生或似曾相识的图案激起了路经学生的浓厚兴趣,往往会驻足察看,甚至触摸、求证一番。

感受融通世界金融文化在本义上是一种融通文化,学院为了让学生深刻体悟其中的含义,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

静态方面,学院投资300万元建立“货币金融博览馆”,这是省内第一家在高校建立的货币博览馆,它搜集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以及国外的大量货币,陈列了诸多交易现场和交易设备,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人类的融通智慧和金融文化之美。2007年,学院又在学生发展中心建成“金苑华尔街”。华尔街的外墙上,镶嵌着显示即时沪深指数和外汇牌价的大型电子显示屏,华尔街内,股票、债券、外汇、期货等各种理财产品展示其中,并建有模拟实战平台,引入学院金融系的“808投资工作室”,开办学术沙龙和创富论坛……

铸就“银领”人生金融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由于从业状态和环境的不同,常被称为不同于白领、蓝领的“银领”。为这“银领”二字,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金融知识和职业能力的传递上做足了文章、下透了功夫。

首先是金融通识教育。只要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学生,不论哪个专业,一进校,都要上两门课:《现代金融概论》和《理财基础》;都要过两个技能关:“点钞与反假货币技术”和“中文输入”。在此基础上,学院创新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提出“两个1/4制度”,即专业课程中的1/4的教学内容或1/4专业课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讲授。实施这种制度,虽然操作起来比较复杂,教学运行和调度也有不少矛盾,学校也要投入大量财力,但教学效果好,学生喜欢听!

其次是尖子引导。2007年初,根据外资银行布局“长三角”的情况,学院果断创设“银领班”,将全校各专业中业务技能突出、外语水平高的尖子学生吸纳其中。

校友文化育人:广结合作办学之链

学院三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培育了近四万名的校友,他们中多数已经成为省内外各家金融机构的领导与业务骨干,是学院凝聚资源、传承文脉、扩大交流的重要力量。校友,成为一种文化,成为学院和谐办学生态的有机组成。

力量之链,汇聚办学资源无论是在校还是走出校门,浙金院人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发展在高职教育界是有口皆碑的。目前,由校友捐款和单位捐赠充实的浙江省金融教育基金已达400余万元。同时,通过校友的积极沟通和组织发动,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学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教师奖励和培训基金、优秀科研项目资助基金等。

情感之链,凝聚学子之心2000年浙江银行学校从中国人民银行条条管理转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块块管理,同时升格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名改了,校友的心不变。他们积极推动金融行业与教育厅签署“共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协议”,成立发展咨询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学院的专业调整和教学管理,提供金融业务信息,为教师的科研、挂职锻炼创造便利条件。从2001年起,省内11个地、市的校友每年都与学院开展恳谈活动,为母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学院师生实习实训及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文化之链,积聚金院底蕴“每年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是校友回访日,11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是校友回校活动日”――从2007年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校历上就有了这两个红色的日子。但这只是校友链接母校的一种形式,目前,以“千名学生访校友、千名校友回课堂、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校友上讲坛、百名校友话人生”为主题的“2300”活动正在开展。学院兼职教师的90%是既掌握经济、金融前沿理论知识又具金融实践一线创新能力的校友。通过校友与学生之间的亲密互动,能强烈地感受学院文化的流动和传承。校友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与他们交流人生体验和行业心得,指导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的成长过程打下了校友文化的深深烙印。(作者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