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晨,东海岸某山区。随着“导弹发射”一声令下,4枚新型导弹闪电出击,准确摧毁远海目标。
这是东海舰队某新型海岸导弹团的一次精彩“亮剑”,标志着人民海军五大兵种之一的岸防兵已脱胎换骨,成为重要的远程精确打击力量。
成就第一
那年,一纸命令让护卫舰舰长
岸导“第一团”的身份,给他们一大堆亟待破解的难题:
全团官兵来自全军75个部队、26所军地院校,无专业教材可用、无训练大纲可依、无现成经验可鉴……团党委“一班人”下定决心:填空白、趟新路、创一流,打破陈规,超常发展。
“宁愿人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团领导率领官兵辗转于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拜师学艺,参观取经,累计行程近30万公里。部队创造性地开展“跟研、跟试、跟产”训练,新装备训练与技术试验同步推进。导弹剖视图、发射控制操作面板、自动化检测软件……一批批训练器材相继诞生,官兵们自行完成革新成果10多项,自己编写训练教材34套、战斗部署28种,有的被列为海军重点教材,有的填补海军空白。
一次装备技术论证会,主办方本来是礼节性地请陈志峰团长讲几句,不料他一口气就提了18条建设性意见,令济济一堂的国内顶级专家刮目相看。从此,每次新装备论证,陈志峰都会应邀成为“座上宾”。他和全团官兵提出150余项新装备改进意见和建议,其中90余项被采纳。通过超前训练,培养出了“全军优秀士官”虞军华等一大批技术能手、训练尖子。
不走寻常路,成就“第一团”。去年底,“第一团”发射营营长桂美林被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正式组建才两年多的导弹团,已涌现出团长陈志峰、参谋长付胜赫和发射连长刘顺林等3名海军优秀指挥军官,这在海军部队绝无仅有。
勇创第一
北国某武器试验场,那年冬天特别冷。一个大胆的设想浮上团长陈志峰脑海:“能不能由我们自行组织导弹发射试验?”设想一提出,立即掀起轩然大波:导弹试射历来都是工业部门和试验部队的事,让接装部队直接打导弹,出了问题算谁的?
面对质疑,团党委“一班人”自行试验的想法没有动摇。经慎重研究,上级破天荒同意。然而,就在试验发射前夕,一套即将担负发射任务的武器系统突现故障。经技术人员连夜抢修,武器系统恢复了,但试验发射却陡然增添“变数”。有的官兵心存顾虑,提出更换武器系统。但团长陈志峰说:“打起仗来不会让我们临阵挑枪。”政委杨火旺最了解陈志峰的秉性,他对陈志峰说:“干吧,出了问题我和你一起担!”导弹轰然出鞘,目标被准确摧毁!
此后,导弹团又担纲组织了2枚导弹试验发射,取得3发3中的佳绩,刷新由接装部队担任一岗操作、自行组织实弹试验发射成功的新记录。
无愧第一
行如闪电,攻似霹雳。在战斗力建设探索和实践中,导弹团官兵永不止步决不懈怠。他们设置复杂电磁环境和实战背景,练战术、练指挥、练谋略、练意志,部队等级转换、机动集结、对海攻击等每个环节都练精演实。
导弹发射筒盖作战时使用“爆炸螺栓”,平时训练使用的是手工拧开的“工艺螺栓”。导弹团打破惯例,每次演习演练,都用“爆炸螺栓”,保证“一分钟开盖”、一次性发射成功。
团里成立战法创新小组,探索战法,勇闯难关,一系列新战法新训法相继问世,30篇论文获优秀军事学术论文奖,某型导弹装备作战使用研究成果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
这年底,海军在某海岛组织带实战背景的联合军事演习,导弹团奉命齐装满员、实兵实弹参战。首次大规模跨区域上千公里机动行军、首次组织大型装备水路输送、首次实装实弹装载……导弹团官兵披坚执锐,昼夜兼程,准时到达演习区域,迅即做好战斗准备。
“导弹起竖!”“打开筒盖!”迷彩伪装的野战指挥所内,口令声、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导弹发射!”随着一声声命令,一枚枚导弹拖着长长的火舌,呼啸着直扑目标。一波波的精确打击,顿时把目标海区变成一片“死亡之海”。
长缨在手,谁与争锋!组建仅两年多,导弹团7次参加海军重大演习演练,实射多枚新型导弹,全部直接命中目标,打出“海岸霹雳第一团”的赫赫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