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信息产业部分别召开党组会议和六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负责人会议,传达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部署通信行业抗冰雪灾害通信保障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对受灾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通信服务保障工作,尽快恢复公用通信畅通,做好受灾情况下的特殊通信服务。
当前,抗击雪灾是我国最为突出的工作,通信保障
据悉,截至1月27日,移动通信共有21210个基站因停电中断通信,固定通信倒杆36180根,通信杆路损毁2932.55皮长公里,受影响用户3316万户。截至1月29日,中移动受灾17省基站恢复率已达70%,联通南方受灾基站恢复率达80%,电信、网通也在积极采取保障措施。数千万用户的通信受到雪灾影响――这就意味着,其中一些人在遭遇困难时,极有可能发不出求救信号。
同时,在一些断电问题严重的地方,连续数天断电断水,其通信保障形势必然已经极为严峻。不难设想,对于这类通信受阻地区的群众来说,雪灾造成的缺水、缺电、缺食物已然可怕,但假如在遭遇危及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下,通信故障的问题不能发出求救信号,如果面临突发疾病、意外伤害、胎儿早产等紧急情况,可靠的通信保障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死。
事实上,从古代的“烽火为号”、信鸽传书,到近代的电报、电话,再到现代的移动电话、卫星电话……我们早已跨越了一道“信息鸿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无比便捷,个人遭遇危难发出求救信号,在社会常态之下已经基本不成问题。然而,一旦遭遇今年这场几十年不遇的雪灾,通信基础设施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就立刻暴露出信息时代的“软肋”,个人在大自然面前依然显得脆弱不堪。雪灾提出的挑战,正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应该意识到,今后构建信息社会之时,要尤其注重防范大灾。一方面,今后在对于公民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中,积极普及某些“原始”的通信方式,比如点“烽火”、打“旗语”、设置呼救标志等,以应对灾害发生所造成的通信不畅。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卫星电话等高科技的应用,比如通过政府采购、应急储备等方式推进,以保障在其他通信受阻时仍有联络手段。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个求救信号都能发出,才能让每一个求救信号都不被遗漏,实现“以人为本”的抗灾救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