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士兵突击》火在哪里

2008-0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云德 我有话说

一部素面朝天不加修饰朴实无华的电视剧,一部没有俊男靓女、狂歌劲舞、艾怨情仇等“市场”元素的光棍戏《士兵突击》,在事先基本没作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被全国十多家电视台轮番播出,创下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且引起网上持续不断的热议,跟贴超过三百万条。许三多、钢七连、老A等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士兵突击》也成了

过去一年影视市场最无争议的亮点之一。

探究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追问《士兵突击》为什么那样火?我想,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一种本色的回归、艺术的回归。近些年,文艺界存在着一些很不好的创作倾向,这里有太多的浮华、太多的戏说和太多的滥情,其充斥文化市场的过分商业追求正在遭受市场的无声抗拒;这里也有太多的浮躁、太多的教条和太多脱离实际的“宏大叙事”,某些蜕变成空洞标签式的艺术正慢慢远离大众,且最终也远离了市场。而《士兵突击》不随流俗,回归本色的同时也就回归了艺术的本真。剧中没有任何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什么传奇的人情世态,更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所有的一切都是平淡无奇的军营生活,所有的话题均围绕许三多怎样从一个孬兵变成老A、怎样从一个最不起眼的被人看不起的“笑柄”士兵走向一个真正的钢铁战士的过程。剧中没有任何的口号和说教,没有常规军旅艺术剑拔弩张炮火连天的“杀气”,也没有在平凡的军营生活之外嫁接什么时髦的商业元素,只是老老实实地诉说着军营的一切、诉说着和平时期营房里带着战士汗渍气味的朴实无华的故事,让观众从许三多成长过程中品味出人生的追求和价值。世上的英雄和天才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普通人都有许三多的影子,一个真实的成长着的许三多至少会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认识自己。《士兵突击》的本色和质朴拉近了艺术与受众的距离,让人在审美中不加掩饰地反观到自身。它回到艺术的原点的成功尝试,让我们体验到逼近生活细部真实的强烈震撼,领略到久违的富有生命质感的艺术感动。《士兵突击》实现了对军事题材红蓝对抗模式的超越和突围,它向本色回归的成功尝试从某种意义来讲,也就是向市场的回归、向大众的回归。这为国家主流文化如何实践“三贴近”、扩大覆盖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是理想的辉光。本色的艺术不是复制生活,它需要创作主体灌注以满腔的激情与理想,如同马克思所说的理想光芒的照耀。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人生的不完美,决定了追求美好生活、追求完美,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面对身边习以为然的社会风气不正和道德理想缺失,我们既要有法规的匡正和道德的约束,也要有心灵的安抚和寄托。心灵寄托,有的会选择宗教,把对现实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堂;有的会选择艺术,通过审美手段让现实中缺失的东西得以弥补,为残缺的生活赋予艺术的理想,给予人们一种追求美好现世的期望力量。艺术寄托总体上是一种善的追求,不是让人愤世嫉俗、报复社会,而是求得灵魂净化。《士兵突击》中每个官兵都有各自的烦恼和困惑,“不抛弃不放弃”就是他们克服困惑、追求完美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可贵的是,剧中这一理想和信念不是许三多们用口号喊出来的,而是融化在每个战士血液里的脚踏实地的操作和行动。现实生活中,军人们碰到的困难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他们在值勤军训、整编裁员、入党提干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会碰到各种磕磕绊绊、矛盾困难,不抛弃不放弃自然就成了他们坚守军人职业道德和良心,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法宝。当然,不抛弃不放弃真正做到也不容易。现实当中一些人没放弃,另一些人还会放弃;一些人自己没放弃,最后被别人放弃了。即使这样,观众还是认可他们信念的可贵、追求的可敬,坚信他们不放弃不抛弃终会获得成功。只要理想不灭、信念不死,此处即使被抛弃,彼处仍可以依靠不放弃而获得另外的成功。剧中许三多的成功尽管不乏童话般的浪漫色彩,但观众毫无怀疑地认可与信服,表明现实中人们需要理想,需要摆脱某些赤裸裸的世俗功利态度。人们希望许三多们靠了顽强信念实现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他的身上寄寓了人们共有的心理期待,寄托着人们对生活中渐行渐远的审美理想的真情呼唤。

三是个性的魅力。表现人物是艺术的核心任务,塑造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则是核心中的核心。每年播放的影视剧千种、出版的小说万计,铺天盖地的文艺作品大多强化着受众的审美疲劳,惟独那些有着鲜明个性、生动形象的作品才能让人记得住、传得开、留得下,这似乎成为艺术流传的铁律。试想,如果没有石光荣和李云龙,能否撑得起《激情燃烧的岁月》和《亮剑》?它们会像如今这样常播不衰吗?艺术家要表现生活、表达的主题,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惟一要靠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才能完成艺术使命。同样,《士兵突击》中走出来一个许三多。假如没有这个富有立体感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编导再有本事也完不成“士兵突击”的任务。笨拙、木讷、呆板、迟钝,带着几分搞笑且可气的许三多,一方面借助军队这样一个特殊生活环境,发掘了他的潜能。部队令行禁止的作风,军人的英雄主义情怀,战友之间的纯粹情谊,注定了大家虽然内心瞧不起许三多,却必须全身心帮助这个后进的战士,因为这关涉到集体的形象和荣誉;另一方面,部队生活又便于他把性格中的先天劣势变成后发优势,在笨拙、木讷、迟钝的背后,隐藏着他为人的执著、坚韧、心无旁骛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品质,这些东西一旦爆发出来就会产生出不可战胜的力量。许三多内心强烈的改变自己的愿望,附带着他的领导和战友的敦促甚至观众的希望,所有力量都渴望他成功,都从不同的侧面塑造着他个性,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促成了他从孬兵成为老A的性格完成的真实过程。一个木讷的战士靠了自己的坚守和顽强,靠了自己对如何生活得有意义的理解,靠了自己不放弃不抛弃的信念,实现了性格不同侧面的有机转化,完成了从不自信到自信的人生历程。这个过程的真实、流畅,决定了它的可信度。同时,剧中许三多和成才的性格对比,也是完善许三多个性设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坚守、需要本分、需要纯真,但也需要变通、需要智慧和谋略。成才有心机过重的一面,但是他在某些方面弥补了且反衬着许三多,没有成才的比照就没有许三多性格的丰满。这两个侧面其实是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因而也是相得益彰的,它有助于观众把一个理想化的命题变成心目中真实可信的社会现实。

《士兵突击》引起轰动的原因或许很多,而本色、理想、个性三个关键词,不仅可以彰显富于生活质感的本色艺术所具有的强大力量,而且也有助于揭示这部为和平年代普通士兵树碑立传的精品力作值得借鉴的示范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