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志文12岁参加八路军。新中国建立之初,16岁的齐志文进入新闻界,由张家口《察哈尔日报》调入北京,近50年先后在中央主要报纸《工人日报》、《人民日报》当记者30多年,改
他的采访足迹遍布祖国各省区及美、俄、英、法、德、日等20多个国家。年轻时深入几千米下的矿井,60岁到达喜马拉雅高峰过4200米,访问过延边一哨临三国的边境,在珠海伶仃洋驻足,同渔民驾舟黄海捕鱼,在呼伦贝尔草原和牧民一起扬鞭奔腾,阿拉山口掠过他的面庞,香港中街金融街留下足印,脚踏南海石油平台,胶州湾盐场焦灼日晒,完达山林区漫步,东海潜艇同水兵攀谈,与火车头司机相伴而行,同航天人在酒泉卫星城联欢,三峡大坝同施工者结下江河情,步入监狱的特殊考场,阿勒泰帐篷小学听课。
195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报纸的排字与拼版》,冯其庸先生题写书名。改革开放春风吹来,他的著作连年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台海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杨尚昆同志为他的《鼓山隧道》题写书名,杨成武、袁宝华、安岗同志分别为他的《赖际发传》、《从太平洋到大西洋》、《泰山雄姿》作序。秦基伟、郁文、白介夫等同志对他的作品都有赞许。
齐志文10部著作,除《孙中山在台港澳及海外》等两本人物传记外,其余《海南魅力》、《知者乐水》、《编采札记》及《从印度洋到大西洋》等均为通讯、人物特写、散文、游记、报告文学,两册为国外经济考察和游记。几千万字新闻作品,精选后的400万字是时代的记录,历史的浮雕,从鱼鳞片爪中,遴选沉淀的纪元痕迹,如沙里淘金,将新闻“易碎品”变为珍贵的珍藏品。如《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时》、《咱们的汽车来了》、《包钢出铁》、《上海一百巡礼》、《建设中的官厅水库》等。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号种子》、《文明的复兴》、《北海召唤》、《海南魅力》,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人物专访中有炼钢工、掘进工、纺织女工、售货员,有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他的《宋庆龄在香港》、《周总理到麻城》、《总司令回故乡》、《吴老在青年学生中间》、《雷锋的弟弟》,成为《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名篇。
怀着记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他的文章紧扣国家脉搏,人民心声。在《工人日报》发表的《切忌突击》、《勿图虚名》等文,于上世纪50年代初就提出煤矿生产的安全问题;改革开放之初“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从哪些方面扩大企业自主权”等文章掷地有声,砭中时弊,对当时加强企业管理起了推动的作用。
他采访脚踏实地,善于积累材料,勤于观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他曾巡回塞外10多个县进行调查,写出《张家口人民的焦虑》两千字的文章。见到此文后中央领导同志很快作出批示。
“脚板下面出新闻”。齐志文一直坚持实地采访,默默耕耘。任报社领导后夜间值班,白日少睡多写,离岗后晴耕雨读,眼睛手术、心脏植入起博器,笔尖仍在转动。他的笔是平淡的,平常人生是低调的。齐志文的人生哲学是:“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踏踏实实,学习扎扎实实。”
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信函后,他高兴地说:“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最高的追求也是最终追求,说明一生没有虚度年华。一辈子不挣多的钱,不做高的官,不揽大的权,更不图虚名。做人要做沉头的谷穗,不做扬脸空壳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