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强调民生问题,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它顺应了党心民心和时代潮流,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
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首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是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关键就是在于它极大地、快速地、持续地改善了民生,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快速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入手点。
民生无小事,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看似小事,实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大事,更进一步说,是关系到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指标很多,但最大的政绩,要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部署了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改善民生任务。这是当前我国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基本民生问题,可以说教育是民生之始,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
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
近几年来,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快增长,物价基本稳定,就业紧张的形势有所缓解,建立覆盖城乡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快速推进,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劳动集体争议、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数量开始下降,社会治安状况好转。当前,我国经济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这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伴随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们也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变化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
改善民生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大政策,必须千方百计落实好。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民生问题的新特点,我们在改善民生问题上要有新的举措、新的突破。一是要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有所突破,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群众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在解决了商品短缺之后,现在又出现了某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短缺,因此必须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生活环境等方面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享有水平;二是要在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上有所突破,下决心整顿收入分配秩序,打击各种非法谋利行为,取缔各种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三是在解决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上有所突破,在我们的改革发展的过程上,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制度不衔接、不完善等问题,产生了一些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我们要采取负责任的态度,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妥善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
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最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使中国老百姓得到实惠。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应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尽管我们国家的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四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人均生活水平在全世界还属于中下水平。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这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改善民生方面的难点之一,是快速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农民的户均土地很少,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提高收入水平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但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能使农民从总体上过上普通市民的生活,中国就无法真正跨越走向现代化的门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改善民生方面的难点之二,是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随着农业产出在GDP中的比重逐步降低,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会明显缓解,但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在教育、医疗、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二元社会结构问题会更加突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实施是一个重大抉择,但必须经过长期努力才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改善民生方面的难点之三,是全面地改善民生。所谓全面,不仅是要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包括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繁荣文化事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好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都呼吸到新鲜空气、喝上纯净的水。
改善民生要依靠改革发展
当前一些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其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结构失衡问题也有体制不完善问题,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新产生的问题,有思想观念问题也有工作方法和作风问题,有利益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价值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等等。但总的来看,这些问题基本上都还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充分重视,是可以逐步解决的。解决民生问题,还是要靠继续深化改革。
民生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归根结底也要靠发展来解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基本点在和平时期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但也必须看到,中国的发展正在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从重在规模扩张走向重在提高质量效益,从又快又好发展走向又好又快发展。当前的任务就是要落实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方针,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通过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减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消除贫困现象,使国内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使改善民生成为推动经济繁荣的基础动力;另一方面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清醒的认识,改善民生的要求要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注意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和福利增长刚性上升的特点,防止不切实际的福利倾向,坚决杜绝铺张浪费现象。
改善民生还要特别重视社会稳定,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改善民生就是一句空话。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社会秩序的新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新特点,妥善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处理好新时期的贫富关系、干群关系和劳资关系。当前,要妥善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水库移民、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状况好转、特别是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好转;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有效防止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解决好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继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通过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体系,为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安全稳定的制度保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