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我国带来重大损失,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危害越来越大。中国气象局在应对未来极端气象灾害方面有哪些举措?
郑国光: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端天气
我认为,在应对极端气象灾害上,有几个方面亟待加强:一是尽快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和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加强基础工程设施科学规划设计,提升应对能力;三是加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四是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能力建设;五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民众防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近期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我国带来重大损失,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中国气象局将与相关部门合作,在灾后重建中加强抗御极端气象灾害的可行性论证工作。
记者:人们把气象预报形象地比喻为预防极端气象灾害的“第一道门槛”,希望越准确越好。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受到哪些条件的限制?
郑国光:准确的气象预报是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基础,但就现有人们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知水平和预报能力来看,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首先,地球大气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其运动变化的物理过程很难被了解或描述得非常清楚;其次,对大气未来运动趋势的预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现在大气实际状况的了解,目前气象部门虽然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观测系统,但受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局限,仍难以对大气系统的初始状态作出精确观测;同时,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对大气系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更增加了预报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2007年,我国因台风造成失踪和死亡的人数为69人,为历史最低――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气象监测预报准确率的提高。
记者:北京奥运会将召开,人们希望在举办开、闭幕式时能晴空万里,但如果遇上阴雨天气怎么办?
郑国光:8月份的北京是多雨的季节。针对奥运会开、闭幕式时可能出现的阴雨天气,我们已经组织北京市气象局等单位开展了多年的人工消云减雨试验研究,相关部委领导和专家也进行了多次研讨,编制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人工减雨作业实施方案”。
人工消云减雨技术属于气象学前沿,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科学试验阶段。“人工影响天气”不是“人工控制天气”,受目前的技术和科学水平限制,我们只能对小范围且较弱的局部地区降水实施人工消雨,而对大范围深厚云层的较强降水,还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