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云南 走特色之路迈向民族文化强省

2008-03-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任维东 我有话说

近几年来,云南文化产业发展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从2001年至2005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53%,2005年达到183.58亿元,占全省GDP的5.29%,已经初步成长为云南的新兴支柱产业。据有关部门测算,2006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200亿元。

作为全国最早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

省份之一,早在1996年云南便确定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并于2000年制定颁布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2001年年底召开的云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正式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列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中。

正是由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自上而下地推动文化产业工作,把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一系列政策,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保证了文化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这是像云南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能在短时间内使文化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成功经验之一。

突出特色,重点推进,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带动云南省文化产业总体发展

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重点发展的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演艺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产业、会展业及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七大主导产业,目前都保持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在演艺业等几个门类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

以《云南映象》、《丽水金沙》等文化精品为龙头,带动了全省演艺业的发展,涌现出《勐巴拉娜西》、《蝴蝶之梦》、《澜沧江―湄公河之夜》、《支花篮》等一大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舞台文艺精品,逐步树起了云南民族演艺品牌。2005年,全省演艺业增加值达到13594万元,已在全国排名第十位。同时发挥云南历史文化名镇众多的优势,目前已涌现出腾冲和顺、景洪傣族园、禄丰黑井、建水团山等一批整体开发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采取了“公司加农户”的开发模式,使投资开发者和当地居民都在开发中获益,加快了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突出云南民族文化多样、自然景观多样、地形地貌多样、气候类型多样、生物资源多样的天然摄影棚优势,以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昆明玉龙湾影视城等一批影视城建设为龙头,带动全省影视产业的发展。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许多著名导演、数百个剧组到云南取景拍摄。由云南摄制的《?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先后荣获国家电影华表奖。2005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中国影视产业云南试验区”挂牌成立,云南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省级影视产业发展试验区。在云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还有休闲娱乐业,仅2006年,增加值约达到50亿元。会展业也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一个门类,到2006年,全省会展场馆建成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基本上月月有全国性或区域性大展,完成产值约20亿元,实现签约金额约450亿元。昆明现已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会展先进城市。这些重点文化产业门类的快速发展,既增强了云南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也对其他产业门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和拉动作用。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促进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

从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来看,社会资本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动力源。社会资本的介入,能够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极大地丰富文化产品类型,实现文化产品的多元化,从而积极引导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此外,通过社会资本的注入,还可以改变国有文化单位一成不变的生产经营模式,盘活国有存量文化生产资源。因此,云南近年来始终坚持“社会资本投入、政府引导扶持、企业经营运作”的发展思路,从政策法规、舆论宣传等不同的层面,着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使社会资本在文化产业投资领域充分涌流,并已开始在部分产业类别中充当主导力量。从2003年至2006年8月,云南共有283个文化产业项目签约,协议投资额492.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7.85亿元,其中70%以上为社会资本投入。从2004年到现在,云南已经实施的文化产业项目达77个,投资总额累计达131亿多元。事实上,在云南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最为活跃的正是社会资本,如《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鹤庆新华村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制作销售基地等,无不是社会资本注入的结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