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业推广教授制度在国外已有很长历史。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创新:一是在乡镇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二是对农业推广教授实行岗位聘任制。通过试点,他们将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立15-20个这样的中心
,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他们的做法对农业院校乃至其他高校均具有借鉴意义。
冬末春初,记者在京郊大地采访,聆听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科技推广中心试点乡镇的干部、企业负责人和农民,讲述农业推广教授给他们带来的变化。
琉璃河镇:由专家、技术员、鸭农组成的科技网络初步形成
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肉鸭养殖在华北地区起着龙头作用,也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畜牧养殖专家宁中华推广教授告诉我:2006年,他负责的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一成立就进行了调查:以当地两个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每年应能加工肉鸭5000万只,带动几千个农户。但实际每年只能屠宰1500万只。企业吃不饱的主要原因,一是孵蛋的种鸭存栏不足;二是养殖户饲养技术不过关,鸭只死亡率、发病率高。
天鸿顺是琉璃河镇两大肉鸭企业之一。镇长助理孙瑛和公司崔总,向记者谈起农业推广教授的作用:他们的科学技术真让我们开眼了,又是人工授精、又是给进入老龄的种鸭强行换羽,让它们焕发第二次“青春”,仅这两项就给我们节省成本20%;鸭子防病治病有研究鸭病的教授郭玉璞;要建饲料厂有研究饲料配方的教授袁建敏……公司年收入增长了50%!今年出口,明年上市,有推广教授们撑着,我们心里踏踏实实。
我们从寒风呼啸的田野走进养鸭户刘惠娟7万只规模的鸭场。只见宽敞干净的鸭棚温暖如春,一群群毛茸茸的小鸭煞是可爱。这等规模的养鸭户,天鸿顺肉鸭公司下属几十户。一年多来,农大推广教授每到季节转换或鸭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就会到这里给养鸭户上课。不少人都像小刘一样,手里有推广教授们留下的电话。“每回打电话都是有问必答,这些大教授一点架子都没有!”小刘说。
科学养殖不仅让好学的刘惠娟去年收入了20多万元,还成长为鸭农中能掌握一些给鸭防病治病知识的“科技协调员”。像这样的农民,北京市科委准备在“十一五”期间发展1000名。
比小刘层次更高一点儿的是陪我们一起去鸭场的小伙子于富。作为日常为鸭农指导科学养鸭肉鸭公司技术员,他已经在宁中华等农业推广教授的培养下,2007年底考上了中国农大畜牧养殖专业的推广硕士研究生。一个由专家、技术员、农民科技骨干组成的科技网络在琉璃河初步形成。
张山营:建葡萄酒庄园,提升了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
过了八达岭长城再往北,水墨画似的群山扑面而来。延庆张山营镇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葡萄种植与酿酒专家战吉?推广教授,指着车窗外的葡萄园对我说:“经过我们对气候、土壤和周边社会经济环境的调研,以松山南麓沿线为核心的延庆县,是全国发展葡萄酒庄园产业最有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但这一带的传统是只生产鲜食葡萄。战教授说:“一斤鲜食葡萄价格最高也不过20元,而葡萄酒庄园出产的庄园酒,一瓶就是几百元到几千元;国际上著名的庄园酒,一瓶要卖到上万元。”为了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产业,中心帮镇政府作出规划:招商引资,沿松山南麓建12座每座一二百亩的葡萄酒庄园,形成一条集种植、酿酒、旅游三位一体的葡萄酒庄园产业带。
“以前我们只会在‘一产’徘徊,农业推广教授提出建葡萄酒庄园产业带,一、二、三产都有了,提升了整个地区的产业水平!”在镇政府,副镇长李树根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一直陪同我们采访的张山营葡萄酒庄园第一位投资人、199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企业家聂西辰先生则另有感慨:“政府的认识到位了,我们的事情就好办了。这都得归功于农业推广教授的工作。”
原来,为了帮助县镇领导转变单一经营鲜食葡萄的观念,中心多次与他们谈发展思路;从品种的选育、苗木的繁育、葡萄酒庄园的建设、酿造工艺、生态环保,都做出了全面合理的设计和相应的进度安排,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中心的建议下,县镇相关人员还到法国进行了考察。经营高附加值产业需要有高素质的劳动力。中心组织专家一个村一个村地把全镇所有葡萄种植户全部培训了一遍,并在葡萄生长的关键时期,深入田间地头现场示范,在种植户中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不久前,中心又办成两件大事,一是带领十几个葡萄种植村的村长参加了全国葡萄种植病虫害年会,使张山营成为全国葡萄病虫害防治协作网的成员;二是帮助张山营向北京市科委成功申请到一个一千多万元的科研项目:“优质葡萄酒产业带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工程”。在前黑龙庙村委会,几位村民告诉我:在农业推广教授的指导下,2007年占全村葡萄种植面积87%的葡萄,通过权威部门认证,从‘绿色食品’升级为安全食品中要求最高的“有机食品”。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一年中就引来4家葡萄酒庄园的投资商,一期投资总额超过一亿元。随着春天的脚步,一幅幅环境幽雅、风光旖旎的庄园图,将逐一展现在天地之间。
霞云岭:“为游而农”找到一条致富路
房山区的霞云岭乡真是名副其实:全乡15个村全部散落在岭接云霞的大山深处。近几年,北京市政府把这里定位为生态涵养区,以往的主导产业石板材和个别村的煤矿开采因破坏生态,要逐年减少直至关闭。如何通过产业调整引领山乡农民致富,就成了摆在中国农大霞云岭乡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的主要问题。
在赴霞云岭的山路上,中心主任果树专家张文推广教授说:“这里地处百花山南麓,有218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108国道像串糖葫芦似的把十几个乡串成一串。但是多年来,单纯靠自然景观的旅游业经济效益一直不高。”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中心为霞云岭制定了“围绕旅游发展现代农业,为游而农”的发展战略,得到乡政府的高度认同。
主管农业的副乡长张小飞原来最担心的是教授们忙,出个主意上上课就不来了。经过沟通,他放心了:推广教授在地方任职期间,校内的工作量减半;他们的任务就是负责在农业第一线,把科研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为了给“为游而农”解决资金,中心要建立一个“项目库”,有了项目,才能纵向(向市科委)申请资金,横向招商引资,内部聚集配套资金;为了设计一系列在山村切实可行的项目内容,中心对霞云岭进行了土壤普查与分析测定,对上万亩核桃产业带的树体生长和结果情况进行了调查;张文与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推广教授李志民,带领中国农大的学生,把15个村全部考察了一遍,最后为这个“一山同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区确定了“一村一品”的特色目标。比如在周围山坡年年开满杜鹃花的堂上村,通过组培繁育,开发杜鹃园,对村民进行插花等技术培训;守着鸽子台水库的霞云岭村,开发9个成人、儿童的捉鱼摸虾池,对村民进行鱼虾养殖培训;对土壤、气候条件不同的几个村,分别发展鲜食枣、仁用杏、红宵梨、桃、香椿等特色采摘园,对村民进行果木栽培的培训;自然资源最贫瘠的四合村,发展养蜂以及其他耐干旱、耐贫瘠的香果、海棠等采摘品种……村村以一品带多品。
在实施酸枣接大枣、引进新品种的大地港村,老支书任成芳对我说:“开春儿,我就把‘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推广教授试点村’的牌子挂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