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征程中再立新功

2008-03-2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探索中国特色科技改革发展道路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 万钢

纪念三十年前

全国科技界的历史盛会,回顾三十年来科技改革与发展伟大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始终沿着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科技改革发展道路。

作为新一代科学家,我们是直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明媚春光成长起来的。三十年来,我们亲历了国家科技发展的巨大变化,享受着科学春天带来的发展机遇,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国家实力和民族尊严。一次全国科学大会,能够温暖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改变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对国家科技发展和各方面事业的发展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在世界科学史上十分罕见。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工作的前提。面对党、国家和人民寄予的殷切期望,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对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勇敢承担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历史责任,努力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正如小平同志30年前要求的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的事情,就是要鼓实劲,要切实解决问题,要踏踏实实地工作。我们要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规划纲要》各项任务,全面实施重大专项,确保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要主动承担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责任,从国家经济社会的需求来看待科技发展,不断为社会提供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以推动结构调整,实现环境友好,节约能源资源;自觉服务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生命健康、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强攻关,不断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加强科技基础和持续创新能力建设,稳定地支持基础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庞大的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开创科技事业的新局面。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传统的民族,曾经创造了的灿烂科技成就,为世界文明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中国应该在当代科学与技术发展中占有自己的位置,应当对于人类有更大的贡献。我们要树立敢于争先的民族自信,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凝聚全国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使我国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和对世界科技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家。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担负起的历史责任。

造就高水平“国际型人才”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白春礼

30年前开完全国科学大会后,杨乐和张广厚去瑞士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顺访英国。据档案记载,这是“文革”以来中国学者首次以个人身份出国参加学术活动。很快,国际学术交流在国内变得普遍起来。

国际上热门的重大学术前沿课题往往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目前出现了集多国资源共同研究的趋势(如ITER计划等),因此应鼓励我国研究团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享资源和信息,提升创新能力。对有基础和优势的科研机构,应选准目标,给予大力和稳定持续的支持,吸引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参与,使其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中心。创办几份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刊物,从我国有资源优势的学科启动,刊物的主编等人选可以从全球招聘。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组织任职的人数不多,与我国科研人员占世界科研人员的比例极不相称。我们应结合国家外交的整体战略,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加强科技交流和信息共享,积极推出“国际型人才”,通过培养其国际战略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舞台显示程度,造就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熟悉国际组织运作和国际惯例的领衔人才。

珍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原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高级工程师  李东英

我生在旧社会,饱览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的灾害和耻辱。只有新社会才使国家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1956年1月中央召开知识分子会议,在京的领导同志都在主席台上,参加会议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和部委的一把手,还有知识分子的代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这一年提出要向科学进军,开始实施《1956年―1967年十二年科学规划》。

1962年一季度在广州召开了科学界“广州会议”,我也有幸参加。会议由聂荣臻元帅主持,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都发表了重要讲话。那次会议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后被称为“脱帽加冕”,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上述两次会议,极大地解放了科学技术这项重要的生产力,为后来“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是在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的重要时刻召开的,意义深远,为我国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现代化工业化、发展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我们生活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世,大家应该珍视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努力奉献,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前进的人。

为民富国强发展工程科技

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潘云鹤

30年前,我在湖北任襄樊市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作为知识分子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我亲历了这30年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知识分子才能有今天的社会地位与国际影响,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中国工程院作为全国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多年来一直充分发挥院士队伍的群体优势,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问题,开展了水资源、油气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一批战略咨询研究,所获成果多被国家采纳。目前,我们正在同相关部门一起开展“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等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贡献智慧。

30年前,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绘制宏图;今天,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当强大的科学技术基础、财力物力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有了进一步攀登高峰和攻克难关的形势与条件。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充满了信心,决心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鉴往知来谋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陈宜瑜

重温“科学的春天”,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科学发展和繁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大会之后,在国家建设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党和政府先从科技的源头――基础研究抓起,使一大批“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优秀项目得以抢救,科学家求真探源的自由开始得到保障,创新报国的心愿开始逐步实现。

小平同志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求在科技工作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这些重要论述在我国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回答了科技发展依靠谁、如何依靠等重大理论问题,为丰富和发展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科学基金制的实施是党和政府尊重科学家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重要制度安排。

科学大会之后,采用何种科学研究资助体制才能最大程度地解放科技生产力,不仅成为科技工作者讨论的重要话题,也是党和政府认真思考的战略课题。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以改革基础研究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开始试行科学基金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工作,逐步试行科学基金制”。

育创新文化高校大有作为

教育部副部长 赵沁平

高校的科学研究是探索,是创造,也是教育与传授,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身就在锻炼和培养青年人才――这就是高校科研的独特魅力。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等学校用占全国不到10%的R&D经费,产出2/3的国际论文、11.5%的发明专利、50%以上科研获奖。高校是名副其实的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如果说30年前的科学大会迎来“科学的春天”,这次科技大会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求我们继续繁荣发展科学,迎来“科学的盛夏”。

自主创新能力有三个要素:创新人才、创新体系和创新文化。创新人才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体系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而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可以说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灵魂。高校具有与生俱来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发展文化、引领文化的社会功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高校不仅要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强大的知识贡献,更要完善发展文化的功能,为发展创新文化作出特有的贡献。

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

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 孙来燕

总结国防科技30年来发展的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始终不渝地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崇尚科学。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是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对军工科研生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一批高新武器装备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科技创新对重点型号研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是坚持自主创新,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30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始终把发展的基点放在自主创新上,突破了一大批国防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了国防科技由跟踪研仿为主向自主研发为主转变。

三是坚持人才兴业战略,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各军工集团公司对科研生产中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给予重奖。

四是坚持社会大协作,调动和利用全国科技资源服务于国防建设。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专项工程中,动员全国优势力量和科技资源,成功开展生产的大协作。

科学的盛会历史的丰碑

北京大学教授 陈佳洱

1978年3月18日,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在北京隆重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小平同志关于“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一番话,激发了全民族以科学报国的无比热情。这次大会还讨论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我在钱三强先生领导下参加了“核科学与技术”部分规划的研讨与起草工作。像北京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大科学工程设施都是在当时的规划中建议的。

科学大会胜利召开后第二年,我国第一个原子能教育基地搬回北京。大家全力以赴地进行二次创业,不仅建立了能量为4.5MV的静电加速器,还在短短几年里创建了第一台具有最高射频效率螺旋波导聚束器、整体分离环型RFQ(射频四极场)直线加速器,并在牛津大学赠送的2X6MV串列加速器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台面向用户的碳―14超高灵敏度质谱计,为后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全国人民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仍需要居安思危,针对当前科技发展软环境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摒弃科学评价体系中那些不科学的成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科学春天的阳光雨露

南京大学教授 闵乃本

1984年,中央决定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决定极大地激励了高校师生。我所在的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成为国家计委(现为国家发改委)决定建设的首批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1986年决心实现自己的科学设想时,我已51岁,不可能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完成全部的学术设想,于是决定通过建设团队来完成。我们一边培养人才,一边推进研究计划;同时,为了将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在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同时开展系统研究。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在学术界获得认可:“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获得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铁电薄膜、多层膜的研究”和“晶体生长机制与动力学研究”分别获得2005年度和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出成果的同时,一个勇于创新、团结和谐的团队,一个多学科交叉、理工结合的团队形成了。20年来,我们在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过程中结下深厚友谊;大家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目前都已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前沿。

回首30年,从打碎精神枷锁,到认识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再到思想解放,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一切源于科学的春天给我们带来的阳光雨露。

树立科技人员的自信心

863计划专家组组长 马俊如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兴起引发了全球新技术革命浪潮。为抓住这个重大发展机遇,在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我国有针对性地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国家战略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在863计划策划过程中,我被邀请参与咨询。现在回首看,树立科技人员的自信心、使社会各界理解并支持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高科技竞争中拼搏,是863计划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经十年“文革”动乱后,在10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组建几百名学有专长的高技术专家带头人队伍(又称863专家)非常困难。怎么办?当时在回应各方意见时,宋健同志说:“通过863计划,哪怕是只培养造就了一支能在高技术前沿拼搏的专家队伍也值得”。这就统一了思想,调动了积极因素,并采取创新的“专家机制”等有效措施,支持和信任名不见经传的中青年人才挑大梁。

今天,中国的高技术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席之地。这是那些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创建的辉煌。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受人尊敬的公众人物,而这一切则起始于党和人民对他们的高度信任――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

调动科教工作者积极性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高松

在学习、领会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教育工作的一些重要思想的同时,我想代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建议。

这10多年来,中央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小平同志关于科教工作重要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我们希望,进一步重视科学与教育特别是基础科学与教育在长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好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科教投入在国家的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例。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进一步调动和解放科教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是政府与科学家的关系,需要不断破除“官本位”的思想,大力提倡和实现各级政府的职能向服务转变,真的像小平同志提倡的“做后勤部长”,减少微观干预,为教育和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环境;二是作为教育和科技工作者自身,我们也要不断破除学术等级,大力提倡和营造追求真理、学术民主的和谐气氛,实现“学术平等”。30年前,知识分子从“阶级”中解放,30年后,知识分子也应该从“官阶”和“等级”中解放出来。

增强工程技术创新能力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 屠海令

从科学大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关心和重视,极大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也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感受到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长期以来,依赖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驱动,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但资源安全威胁、能源供给紧张、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大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工程化技术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国际挑战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工业化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和由大变强的转变时期,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高技术专项工程方兴未艾,需要着力突破一批工程化、产业化关键技术。因此,在大力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大投入,继续增强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促创新

中国科学院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徐涛

作为1万多名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工作者的代表,在纪念科学大会的时候,我想就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基础研究发展谈一点体会。

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84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并很快武装起一支精干的基础研究队伍,尝试建立先进的运行机制,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可以说,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打破我国科技体制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的弊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基础研究、竞争前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核心力量和骨干研究基地,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令人欣喜的是,今年3月,国家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这将有利于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必将对我国科技事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