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艺求美 美在和谐

2008-04-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金尧 我有话说

仲呈祥先生文艺评论选《审美之旅》,凡四十余篇文章,是自他从事文艺评论工作30年里的数百篇论文中选出的。通观之,便会发现著者一以贯之的“至境”美学思想,那就是“文艺求美,美在和谐。人类审美的终极目标,在于坚守神圣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该文选中和谐的文艺美学思想,尤其是影视美学部分,在现实语

境下,在纷繁的影视文化现象中,具有重要的学识意义。

《审美之旅》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作用,注重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求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引领人民精神生活。所选之文,在哲学的统摄功能、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的审美标准、以及文选本身的辑文理念等诸方面,体现出和谐的审美观。

首先,《审美之旅》强调了哲学对诸多艺术门类的统摄指导作用。文选尤其在影视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建设上,强调哲学对影视美学的贯穿性和穿透力,辩证地将哲学、文艺美学作为影视美学的理论支撑,具有可贵的学理价值。毫无疑问,影视艺术学作为一门艺术学分支,相较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如果单靠所谓的符号学、现象学、影像技巧造就“影像奇观”等,影视美学势必割裂赖以生存的经过历史积淀的哲理真知。诚如作者所说“我从实践中深知:欲通艺术学,文学是基础;离开了宏阔的人文背景的滋养和主体健全审美神经的锻造,弄艺术是难成气候的。”作者提出,“艺术美学和美育的一切创新,都根源于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那么,文艺美学特别是影视美学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作者认为,就是防止思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不和谐之风――“形而上学猖獗”之风,就是防止诸如发生阶段的创作动机纯政治方式和纯利润方式、构思阶段的创作选材“题材决定论”和“题材无差别论”、物化阶段的“高大全”的伪浪漫主义形象塑造和“非英雄主义”的无批判的唯美主义人物塑造等等极端思维,并就这些现象做了深刻剖析。作者始终强调哲学的指导性和穿透力,以科学的审美思维方式观照影视美学,启示我们影视艺术生产应该从哲学层面的思维方式上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完成。

其次,从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艺术作品的品评标准上,《审美之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当今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的品评标准可谓林林总总,有些观点值得研究,如唯观赏性论、唯收视率论、“艺术无标准”论等等。此书高妙之处,就是从逻辑层面上给予了理性回答,认为思想性、艺术与观赏性不在同一逻辑起点。的确,没有“质”的相同性便没有“量”的可比性:思想性、艺术性(创作主体是艺术家)本是创作美学范畴,观赏性(观赏的主体是受众)实属接受美学范畴,况且“观赏性”已本是“艺术性”题中应有之义。在实践中,如果一味追求观赏性、收视率及所谓“唯美视听奇观”等,拿来指导艺术创作,就很容易使艺术家忽视思想性和艺术性这两条根本标准,很容易混淆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抑制艺术家自由求美的热情,甚至会诱发利润衡量下的商品拜物教之风;在历史观上,定会忽视对重塑民族形象与灵魂的庄严的使命感,忘记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求,缺乏“对现实人生深刻的洞察与精辟的判断,对历史扎实的研究与严肃的思考,对吾土吾民之命运的炽烈关注情怀”,一句话,不利于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这些辩证观点,在文选《艺术美学与构建和谐社会断想》、《想起了蔡楚生的“票房奇迹”》、《收视率与收视质量》等诸篇中有精辟论述,是作者对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艺术作品品评标准的现实忧思和理性回答。

另外,在辑文理念上,《审美之旅》不但从现实作品中提出理性思考,还从影视艺术的发展史上给予经验回答,是一种和谐的治学之思。作为熟稔新中国文艺思潮史、亲历且通透新时期影视艺术发展史的文艺理论家,仲呈祥先生在《审美之旅》的选文理念上,不仅仅针对当下“热”现象、“火”人物进行具体而微的“冷”思考,而且将“史”的经验与时下现象深度融合,在“史”中寻求答案。回顾是为了前瞻,可以说,对《红高粱》、《共和国不会忘记》、《牵手》、《长征》等影视作品的品评都是“史中觅诗”的现实观照,又具有“文化自觉”的前瞻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