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入沃野笔如椽

2008-04-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国圣 我有话说

新闻是时间的影像,媒体是生活的相册。

在重庆,随着“田坎记者”、“巷子记者”迅速增加,这样的影像正变得越来越鲜活,这样的相册正变得越来越生动。一些读者和观众说,“田坎记者”和“巷子记者”采写的新闻,是带着露珠的生活的真实。

走出来的新闻

从成为重庆晚报记者的第一天起,周立就给自己定了一条“铁律”:拒绝“脚底以外”的新闻,再苦再累再远,也要到现场。

这条“铁律”,几乎使周立的每一次重大采访都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我必须这么做,因为体验他们的生活,才能真正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发现最真实的东西。”周立说,而这么微妙的感受,仅仅从采访对象的陈述中是无法获取的。

遵循“铁律”的秘诀只有一个字:走!倾盆大雨中,她跟着乡村邮递员王安兰从早上6点一直走到第二天凌晨1点;凌晨3点,她跟着一群山里娃爬3小时的山路赶到学校;一天又一天,她跟着与世隔绝的恩爱老夫妇在几千级的石阶来来回回……腿肿了,又消了;手上的血泡起了,又破了。艰辛过去,留下了《生死邮路十九年》、《大巴山上,那些黎明前的火把》、《爱情天梯》……一篇又一篇新闻,一次又一次感动着读者。第一次“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10位当选者中,有6人的事迹最先见诸周立的笔下。

周立只是重庆众多“田坎记者”、“巷子记者”中的一个。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陈荑茁说,在报业集团不仅有“田坎记者”、“巷子记者”,还有“田坎编辑”、“田坎总编辑”,“巷子编辑”、“巷子总编辑”。他们不愿意坐在家里“创作”新闻,不愿意拿着材料“抄写”新闻。他们要求自己“眼睛向下、心中有人、笔下有情”,“趴着地皮,贴着人心”。当他们出发采访时,新闻在他们的脚底;当他们在家里写作时,新闻在他们心底。

干出来的新闻

像所有的都市媒体一样,新闻热线最初也是重庆晨报获取新闻线索,适应都市媒体竞争新形势的主要手段。但随着打进电话的读者越来越多,反映和交流的内容涉及面越来越广,这条热线的职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2005年,重庆晨报提出“公信立报,民生为本”的办报理念,决定全力将新闻热线打造成反映民生、彰显民情的服务热线。这年九月,重庆晨报的新闻直通车开通。最先赶到新闻直通车的是一位不幸的高中女生。因为脸部受烧伤而严重变形,这位坚强的女孩被高校拒录。报社获知这条消息,一面赶紧派记者与相关高校沟通,一面呼吁捐款资助她做整形手术。连续大篇幅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女孩最后不仅圆了大学梦,还得到了众多爱心人士的资助。2007年,新闻热线又联手重庆市纠风办、重庆广电总台开通“阳光重庆”新闻热线,定期邀请政府部门负责人值守热线,解答读者疑惑,接受读者质询。报社还将热线接收的信息汇编成《民情通报》,向相关部门传递社情民意,不仅使“阳光重庆”新闻热线成为嫁接社会资源开展舆论监督的新探索,而且由此搭建起沟通政府和群众的民生桥梁,受到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徐敬业多次亲临现场助阵。

在重庆晨报开通新闻直通车的这一年,重庆晚报将原来的社会新闻部重新组合成都市新闻部和社区新闻部。一撤一设,并不是简单的名称变化,而是重庆晚报改变单纯以看点和卖点为准则的社会新闻选择,努力“让道德公民成为新闻主角”。为了让“巷子记者”们在社区扎得更深,报社还给每名记者在社区设办公桌,让每名记者结对帮扶一户贫困居民。

社区新闻部的10多名记者,都是20来岁、激情满怀的年轻人。得知自己要变成蹲守社区的“巷子记者”时,最初有人情绪有些低落。但他们很快便融入了社区居民的喜怒哀乐。到晚报才两年的熊翼,经常被居民感动得热泪盈眶,每次都情不自禁地掏钱资助他们。家里人很奇怪地问:“你干这份工作,究竟是为了挣钱还是为了花钱?”就是这个毕业才两年的熊翼,过去两年中共发稿500余篇。重庆晚报的社区新闻,也连续两年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放大“罗成友效应”

在重庆新闻界,罗成友无疑是最知名的“田坎记者”,有关他转田坎的故事,当地媒体人士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

这位从乡镇文化站站长成长起来的重庆日报首席记者,先后获得过范长江新闻奖、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全国先进工作者、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等众多荣誉,2007年又光荣当选中共十七大代表。

千变万变,罗成友坚持转田坎的决心从来不变,来重庆日报15年,几乎每年他都是和在农村采访时结交的朋友一起过春节。“‘三农’新闻在‘地’里,不和农民、农村基层干部打成一片,就写不出他们喜欢的新闻来。”罗成友说。8年前,他在报社分到了一套面积较大的房子,但却至今仍住在自己出生的小镇上,原因是“离不开”。

报社给像罗成友一样执著的“田坎记者”、“巷子记者”提供了最适宜成长的土壤。重庆日报总编辑牟丰京说,作为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近年来在强调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贴近性和服务性,报社提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办报理念,在版面安排、工作考核和干部选拔上,都优先向基层倾斜。报社很快还将开设“百名记者走基层”,由编委会成员带头,走向基层、走出感情、走出线索、走出成果。

崇尚实干、重视基层、关注民生,鲜明的机制和制度导向,正在为重庆新闻界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罗成友”。最近几年中,仅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就有20多名采编人员当选全国先进典型。这支朝气蓬勃的新闻采编队伍,在读者和同行中赢得的赞誉也越来越多。(标题书法:沙英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