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已提出近20年,虽然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从实践来看,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己,大家对素质教育的现状并不满意。背负着升学压力的莘莘学子完全抛弃了童年的快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这样的学习生活正日复一日地透支着他们的身体,学生们不仅体质下降,而且除考试以外
不少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的调研报告表明:这种不惜一切代价以升学为唯一指向的片面竞争,直接伤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直接影响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失落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损害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失。
首先,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学生到小学五六年级就开始缺少必须的睡眠时间。因为升学的压力,学生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时间也明显减少。教育部最新的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在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提高,营养状况改善的同时,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等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肺活量数据也持续下降,超重及肥胖的检出率上升,初高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58%、76%。高校新生体检不合格明显增加,学生中大病发病率有所提高。
其次,学生能力发展片面和不足。学生的解题能力、应试能力很高,但其他方面的基本能力逐渐弱化和萎缩。国家统计局、教育部调查显示,有64%的中学生不做任何家务,63%的中学生回家没有任何体育活动。学生缺乏生活常识和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缺乏与人相处的能力。由学业竞争所导致的过重心理压力,使很多学生思想、心理出现障碍、扭曲甚至变态;许多中学生步入校门时会感到“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或“恐惧”。学生心理普遍较为脆弱,耐挫能力较差;缺少远大的理想、抱负,过分关注自我。
素质教育搞了近20年,但为什么这种“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局面还是没能得到根本性改变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根本问题在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设计没有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实践证明,体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塑造顽强的意志品质。在遵守规则、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队合作等方面,体育也能起到其独特的积极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然而由于社会和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依然是升学指挥棒在左右着大家的行为,“高分遮百丑”的错误教育理念已深入许多老师和家长的心中。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对体育的不重视而造成了许多中小学场地、设施、师资不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并不理想。据调查,某市只有27.8%的学校真正落实了“每天锻炼一小时”。许多地方的80%-90%的高中学生以及一些小学六年级学生不能做到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特别要指出的是,一些地方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中没有体育这一项,这也是导致学校对体育不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立在体质下降和缺乏体育技能基础上的学校升学率是不合格的,没有学校体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
我建议,社会和学校应紧紧抓住中央对学校体育高度重视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会掀起全民健身热潮的契机,以体育为利斧,破除通往素质教育道路上的重重冰障,使中小学生在阳光下全面发展。
转变体育教学观念,不能为体育而体育,不能为单纯增强体质而体育,而应将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品格、意志等融入体育锻炼的全过程;应按照素质教育要求编写体育教材、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应明确规定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一到两门体育技能,并列入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中。教育部门应积极鼓励各个中小学创造意在培养学生素质,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项目,保证学生人人都能动起来,在运动中全面发展。今后应把体育活动学生参与率、校运会学生参与率作为对学校考核的重要方面。
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增加升学考试中体育的权重分,促使学校、学生、家长重视体育,使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可加大体育考试成绩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从现在的30分增加到60分,在初中三年按照每年20分的比例分别考完,并根据学生平时锻炼情况和将来锻炼需要设置多个考试项目,由学生从中任选几项作为考试项目,标准不宜过高,能达到让学生主动锻炼、提高素质的目的即可。高考录取中是否应有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这一条件也值得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