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人们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耳熟能详,而对于像上述“王旦不计嫌隙荐寇准”的案例则所知不多。其实在我国几千年发展史上,像祁黄羊、王旦这样的人物和故事应该说还是不少的。
我国是一个崇尚集体主义的国家,凡事讲究以大局为重。虽然这里也不排除有许多人因此而患上中庸主义的毛病或成为无原则的“和事佬”,但是总体上看“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人还是多一些。王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从“王旦不计嫌隙荐寇准”的故事中,我们至少获得三点启示:
第一,王旦与寇准同为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他们同年考取进士,同朝为官,同样得到上级管理者宋真宗的器重。但是他们的性格、才能、表现、贡献却并不相同。寇准比较独断自任,奢侈讲排场,器量也欠宽弘,但有不凡的胆略和才干,为北宋王朝作出了显赫的政绩,声名远播。比如在抵御契丹族进犯的卫国战争中,寇准就曾屡建奇功。他指挥军队在敌人进攻面前能镇定自若,并曾妙劝真宗御驾亲征,败退敌军。与此相对照,王旦主要是从事幕后工作,能识大体,待人处事宽厚,生活俭朴,默默无闻支撑着大宋江山及其日常运转。应该说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他们各有短长,各有特点,只要善于发挥其长处,克服其短处,处理得当,就能起到互补的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启示之一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所倡导的要素有用原理和人才互补效应,并非强调完美要素之间的整合或互补,而是要重视扬长避短式的人才开发与配置策略,从而达到最后的整体效益大于所有个体相加之和的作用。
第二,寇准的胆略才干与王旦的宽仁敦厚,这是两位人才各自的基本特点和主流素质,构成了他们之间相处的一个基础。但是从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看,王旦之能识大体,凡事以国家利益和组织大局为重,却是主导事态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在寇准与王旦的多次矛盾冲突中,都是以王旦的不计前嫌而化解的。可以说,王旦之能不计个人恩怨,以团结为重,为国分忧,这正是判断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所以启示之二是:一个人才,心胸有多广,事业就有多大。而作为一个组织,其发展的根本就在于尽可能多地找到这样的人才。
第三,王旦自登上相位后,一任十多年,十分平稳。而寇准则不同,虽然也是长期为相,却是几起几落,坎坷不平。这种人生际遇和经历,既与个人的性格、能力有关,也与中国管理文化相关。上述故事中所描述的王旦处理问题的态度与手法,就很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与西方哲学很不相同。在中国人看来,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相辅相成的。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都隐含着内在的联系,彼此不可截然分离。特别是人际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对人的管理或人事管理必须讲究平衡和中庸之道。这里既有艺术性的处理手法,也有既定制度或原则的约束,取舍之间见功力,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度”字。所以启示之三是:关于人的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强调管理艺术与管理科学的巧妙结合。
“王旦不计嫌隙荐寇准”的故事,可以看作是中国人才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这个案例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才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应该说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一个优秀的人才或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各种矛盾,既要懂得管理科学,也要懂得管理艺术,特别是要以大局为重,把眼光放远,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把握正确的方向,立于不败之地。栏头篆刻:韩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