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黄帝,谷雨拜仓圣。”在中华文明积淀深厚的陕西,这一民俗相传了何止千年。这里所说的“仓圣”,指仓颉,相传汉字就是仓颉创造的。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受鸟兽足迹的启迪创造了汉文字,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他的老家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阳武村修建了仓颉庙,在他创造汉字的地方今西安市长
仓颉庙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坐北面南,北临黄龙山、南望洛河水,占地17亩,庙内建筑庄重古朴,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共计70间。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
仓颉庙前大门口平台之上建有照壁,照壁中部有一小神龛,下部有一道圆形小门洞,与传统照壁截然不同。仓颉庙的山门是庙内唯一的叠式建筑,下层内涵四窑洞,外开明三门;上层是门楼、南北两面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明三门中间大门为神门,只有谷雨庙会或贵客来临时才打开,东边小门是人门,平时敞开,供人进出,西边小门为鬼门,一直紧锁。紧贴山门建有两座戏楼,传说中的仓颉长着四眉四目,为让仓圣两只眼睛看东戏楼,另两只眼睛看西戏楼,因而戏楼采用东西并列式。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陈列于前殿之内。其中仓圣鸟迹书碑最为珍贵,至今保存完好。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均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记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如今庙院内仍是古柏参天,生长茂盛,共计古柏46株,古槐10余株,枝叶覆盖交通,虬枝盘旋,各具姿态。罕见的是仓颉墓东北角那棵古柏高达17米,根围9.3米,荫泽大地270余平方米,已历5000余年尘世,传说仓颉亲手植之。庙院内古柏,整体树龄年代久远,树形奇异,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
在白水,关于保护仓颉庙和古柏群流传着许多故事。据说1947年冬季,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在庙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整训干部,通讯连住在庙内,一个战士为生火而上到一棵柏树上折干树枝,司令员彭德怀知道后,下令处罚这个战士,以提醒广大官兵保护文物古迹。现在,仓颉庙仍在修葺当中,在庙东侧修建的碑林暨仓颉书画院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清明”一过,“谷雨”不远。传说仓颉生于3月28日,为了报答父母之恩,他在生日之时把父母的坟墓打扫得干干净净,再插上几朵野花,以表怀念和孝心。此后人们就传下来在每年的这个时候给祖先扫墓。为了纪念仓颉,人们又把“清明”列入了二十四节气中,这就是清明节扫墓的来历。“谷雨节”则来源于仓颉造字天雨粟的故事,传说仓颉造字成功感动了玉帝,于是在这一带降了一场谷子雨。年复一年,每逢“谷雨”,地处三县之交的仓颉庙便聚集了四邻八乡的群众,人们自发地、隆重地拜祭文化之祖。无论天降谷子雨是否真实,谷雨庙会无疑是数千年来百姓贺雨粟祭仓颉从不间断的民间活动。可见,文字的创造在人类社会中引起的震动是何等巨大,以至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文字创造者的称颂、感激与崇敬。
文字的产生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蒙昧时代的终结,揭开了人类文明史的序幕。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作为华夏文明的载体,汉字不仅千年不衰,而且愈来愈显示出其魅力,而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也正因为汉字才得以流传后世。所以,在当代,我们有必要保护和修缮仓颉庙,祭祀、纪念文祖仓颉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