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喜庆四十华诞

2008-04-2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4月20日电(记者吕贤如)积极备战“神七”任务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今天隆重集会,纪念中心成立40周年。会上宣布,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航天员中心星”。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介绍,这是继杨利伟星、费俊龙星、聂海胜星、神舟星之后,我国载人航天领域命名的第五颗星。

国家天文台党

委书记、副台长刘晓群宣布,鉴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也为了表达对中国航天员的崇高敬意,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相关组织批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将1997年1月2日发现的获得永久编号为3531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航天员中心星”。他介绍,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命名并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

中国航天员中心负责人表示,在世界各国加快探索太空步伐、竞相抢占载人航天这一世界高科技领域战略制高点的大背景下,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能独立承担国家载人航天任务中航天医学工程领域相关研究、研制和试验任务,能独立培养满足国内外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要求的航天员,能独立为人机环系统工程提供科学测评,具备一流组织领导、一流实战能力、一流人才队伍、一流技术水平、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文化环境的世界一流航天员中心。

据介绍,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前身是创立于1968年4月1日的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2005年9月30日该所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为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40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航天员中心形成了医学与工程相结合、跨学科综合集成的航天医学工程学科体系,涉及航天医学、航天心理学、航天工效学、航天食品工程、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程、航天服工程、航天模拟试验技术等诸多学科,锤炼造就了一支来自70多个不同专业的专业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地面模拟设备和相关实验设施,完成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课题和工程型号任务,培养了以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为代表的中国首批航天员队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