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举办专业照片展闻名世界的瑞士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日前举办了一次题为“有争议照片展”的国际照片回顾展,80幅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但都曾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的照片再次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照片这一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真实证据”的大讨论。
自1839年照相机问世以来,照片已经成
在参展的作品中,有些照片因政治原因而经过“修改”或采取匿名方式发表,有的引发社会道德大讨论,有的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宣传意味,有的成为战争和暴力冲突的根源,有的因产权纠纷而官司不断,还有的成为政治斗争和欺骗公众的工具。美军在伊拉克强逼战俘裸体叠罗汉的虐囚照、索马里人拖美军飞行员尸体示威、美国核爆炸、为逃避美军燃烧弹轰炸而赤裸奔逃的越南小女孩,都曾引起民众对战争所带来的罪恶的震撼,也曾引发过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并为尽快结束军事行动产生过积极影响;我们看到过不少“9・11”恐怖袭击的照片,但没有哪张比硝烟弥漫的曼哈顿岛上那只裸露骨茬的手的特写照片更能证明恐怖袭击的残酷,但此照片却因“过强的视觉冲击力而鲜为人知”;1950年拍摄的、轰动一时的“市政厅前的接吻”实际上并非浪漫之都巴黎的生活场景,而是摄影家精心策划的“街头表演”,且官司不断;震撼世界的西班牙共和军战士被子弹瞬间击倒在地的照片也是摄影家“导演”的结果;美国女随军摄影师米勒在希特勒浴室洗澡的裸照、男教士和女修女为贝纳通服装做的接吻广告、以裸体少女为模特拍摄的“艺术照”等照片,则多年来一直是社会道德辩论的中心议题;1993年,美国摄影记者卡特在苏丹拍摄了“秃鹫觊觎垂死的女孩”的新闻图片并因此获得普利策奖,却因“不顾女孩死活”而受到社会舆论谴
责……
记者在观展中获悉,展出的照片都产生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展览的目的是希望人们学会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双眼在看到“事实”的同时,自己分析照片背后掩盖的内情。由此记者联想到3月14日在中国西藏发生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和西方一些媒体在相关报道中的表现。这些媒体在没有核对事实真相和掌握充足证据的情况下,指鹿为马,张冠李戴,为抹黑中国而不惜将武警战士救助民众的照片说成“中国军队抓人”,将在国外发生的警察与闹事者发生冲突的照片硬是扣在中国头上。这难道仅仅是因为“分不清亚洲人长相”或是“一时疏忽”?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通过观看这次展览,记者觉得有必要反思这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对某些照片有时也要进行具体分析,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纳照片或图片传达的表面意思。也许这正是本次展览所要传递的信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