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今年报考上海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学生,从职业入门开始就要面临重重考验,小到书写能力、朗诵水平,大到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协调能力、人格状况和心理素质等,都要进行考察和测评。有志成为教师的年轻人,将见识到这个职业对从业者严格而全面的要求,也将第一次切身体会“传道授业解惑”这几个字的分量。
教师在所有职业角色当中身份特殊,常被比作“蜡烛”、“园丁”和“灵魂工程师”。关于这个角色的比喻,说明了一个道理:他们是理想、理念、价值的传递者和推广者;也都隐藏了一个警示:他们身上的美德与陋习、光彩与瑕疵,都有可能因职业而被放大,并影响到一批人。师范院校毕业生大多数将去中小学任教,他们也将陪伴无数孩子度过价值形成、理性萌芽的重要人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老师不仅要引领他们认识世界,更要帮助他们形成认识世界的框架;不仅要教导他们人生的道理,更要引导他们建立对人道尊严的信念;不仅要传授他们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自觉的求知习惯。因此,一个学识、技能尤其是品格不达标的人,是不能担此重任的。俗语说,庸医误一人、庸师误一门。话虽浅陋,理是至理。
上海师范大学对免费师范生的考察,不仅是一种从业资格的考察,更是对一个人品格、能力、价值指向的综合测评,对一个“传道”者是否“明道”,或者是否有“明道”潜质的判断和考量。从业资格的考察,相对简易,可以从学历、履历或者知识性考试中获得充足的信息,但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判断却涉及方方面面,往往需要长久细致的观察。对免费师范生的双重考试,“明”试口才、学识,“暗”测性格、心理;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交由资深中学教师们评价,而态度、心理和价值取向则由专家们暗中观察,以求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对一个准教师作出全面的评价,这些办法颇值得借鉴。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自己学识的多少、视野的大小、见解的深浅,为人为文的原则、观物处世的态度,无不受施教者和施教方式的深刻影响。教育者与教育方法的差别,或多或少也会促成一群人与一群人、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差距。因此,相对于那些传统的粗线条选教师的办法,可量化的考察和筛选教育者的方法更加细致、科学、深入且多向度。它不仅能够选择出合适的教育者,而且传达出这个职业本身的使命感和意义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这不仅仅是选择一个教师人才那么简单,更体现出教育理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