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袁博是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一个大雪后的早晨。看到她拍的纪录片《登天一线》,则是在这次采访前一个月左右。
手鼓声,唢呐声,惊叹声……各种声响的交汇中,画面视角自下而上,一根细绳划破天空
“他是中国的高空王子……”纯正的英文解说伴随着画面出现,“他来自中国西北部的新疆,以他‘一线登天’的绝技维护着这一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传统。”这段解说词,使记者被深深吸引。而当记者得知导演是位年仅25岁,此前从未执导过纪录片的姑娘,却勇敢地选择了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题材时,立即产生了采访她的念头。
400:6,一个新手的胜出
从湖南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袁博进入一家国有大型企业,有了稳定的工作。这在许多同学眼里,是很幸运的。但这个女孩却很不“安分”,自己跑到中国传媒大学,学起了电视编导专业。在校学习期间,她获知:在全球145个国家拥有超过一亿个家庭订户的美国有线电视网络“探索”频道亚洲电视网,在中国启动了“新锐导演计划”,征集优秀的纪录片拍摄方案,并计划对前6名获奖方案进行拍摄投资。
刹那间,袁博的内心起了波澜。“这样的机会必须试试。”从小在新疆生长的经历,让她立即想到了遥远的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定有自己最想拍,也是人们最想知道的题材。
打电话,向自己在新疆的朋友了解情况。众多的信息汇集到手头后,她又连续几天判断各个题材的可能性和市场认可度,最终选择了两个选题: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新疆达瓦孜;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个足球村。
此时的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她知道与她同时在做准备的还有国内400多位纪录片导演,其中不乏拍过多部获奖片子的著名导演时,她感到希望渺茫。但好强的她,还是把精心制作的参赛方案寄了出去。
“办完这件事我再没多想,每天都忙于工作。突然有一天,我正在工地上看图纸时,一个陌生的电话打来,确认我入选全国前12名,要我到广州进行决赛答辩。当时我就懵了。因为要去广州决赛,必须做三分钟的片花,而我在寄出方案之后,已经快忘了这事了。但这毕竟是我喜欢的事,而且我走到了这一步,入选的12人中,只有我是从没拍过片子的新手,我当然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了。”
一番忙碌后,达瓦孜的三分钟片花终于做好,袁博也来到了决赛现场。她本想看看久经沙场的对手们是如何答辩的,没想到自己抽到的号码却是一号,只有硬着头皮上阵了。
更没有想到的是,她制作的片花不知什么原因,事先录好的解说词放不出声音。袁博的头上冒出了汗珠,双手开始发抖。一分钟、两分钟,袁博发现无声的现场上有了悄悄的说话声,定睛一看,原来是几位严厉的评委们脸上出现了笑容,不时进行着交流。看来,古老的维吾尔传统艺术引起了这些见多识广的评委们的兴趣,画面上达瓦孜那刺激的视觉冲击力,显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天下午,袁博以《登天一线》获得“探索”亚洲电视网“新锐导演计划”的青睐,成为最后的6名胜出者之一。
谈到这里,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说:“他们看中的是题材,因为这个题材本身就有很强烈的视觉效果。在入选的六部作品中,也只有我这一部是拍少数民族题材的。但不管怎么说,我终于获得了拍片的机会,当然兴奋无比了。但没想到的是,我高兴得太早了。随后发生的一切,让我明白,什么叫‘这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不深入进去,你永远无法找到通向天堂的大门”
从小到大,袁博有不少少数民族朋友,但那毕竟是种无意识的交往,现在要拍这部片子,才知道,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博大精深的,不深入进去,你永远无法找到通向天堂的大门。
在袁博最初的方案里,她所拍摄的达瓦孜将有三位主角,一位来自最偏远的南疆和田,一位是新一代达瓦孜传承人,还有一位,自然是誉满国内外的达瓦孜英雄阿迪力。袁博原想,如果前两位都能实现自己的拍摄要求,把阿迪力排除在外也行,因为他太有名气了,从他身上再找出新的亮点似乎有点难。
想法永远是美好的,现实却难免无情。当她真正来到新疆,面对预想的主角时,她才明白自己不可能按预期将片子拍出,因为语言沟通存在着极大的障碍,找到的几位主角连汉语都听不懂,更无法向袁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用翻译,不行,这种经过了一层筛选后的交流,给心与心的沟通竖起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几经取舍,袁博最终放弃了最初的设想,开始构筑全新的框架――通过阿迪力的故事,让全世界知道中国新疆维吾尔族是如何背靠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洪流中力争主流,做出精彩表现的。
8月的新疆,骄阳似火,袁博带着摄制组来到了阿迪力的故乡――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颠簸的沙砾路、低矮的土房、笑容可掬的乡亲,还有光着脚丫欢笑着跑在乡间小道上的孩子们,一一进入她的镜头。最让她感到可亲的是,阿迪力,这位多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国际巨星”,在乡亲们面前没有一点架子。乡亲们抱着西瓜,背着馕来看他,大家热情地握手、拥抱,围坐在一起又说又笑,淳朴的民风扑面而来。
当摄制组来到学校,一幕情景真实地展现在面前。“你们谁能用汉语说出我的名字?”阿迪力向簇拥着他的孩子们问道。一位小姑娘勇敢地站起来用汉语大声说:“阿迪力,今天能见到你,我很激动。”周围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阿迪力笑着说:“你们要好好学习汉语,将来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这组镜头被袁博完整地保留在《登天一线》中。生活中作为普通人的真实状态,以及作为颇具成就的民族代表人物溢于言表的民族责任感,正是袁博在阿迪力身上抓取到的特质。
一切都是顺利的,顺利得让袁博都不相信这就是在拍纪录片。阿迪力十分配合拍摄,让她感到自己选对了主角。但不幸还是发生了。“拍最后一组镜头时,我们来到了吐鲁番的吐峪沟。为了让摄像抓到一个好的镜头,我边跑边和他说话,一不小心,从一个坡上摔了下来,当时就把腿摔断了。摄制组的人都回北京了,我一个人在新疆养伤,很苦恼的。但这段时间让我静下心来,认真地思索了这部片子,对它能否成功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总想不断地超越自己”
2007年10月,“2007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期间,举办了“探索”中国地区“新锐导演计划”作品首映式,《登天一线》获得了一致好评。
“现在看,这部片子不论是故事结构,还是拍摄形式,都和我当初的设想相去甚远,甚至完全不同。但我感到,正是因为这种不同,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拍摄和后期制作期间,我和指导老师发生了多次冲突,都无法说服对方。最终的解决方式就是把我们的设想都拍下来或剪下来,放出来看,谁的好就用谁的,这样才有了现在的这部片子。”
“现在观众看到的阿迪力,早已超出了人们起初对他的理解。他不仅仅是中国维吾尔族的英雄,更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和世界进行着一场对话。”负责指导袁博的老师朱春光认为,人物与国际接轨、自发的市场经济意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人物身上碰撞出的火花,是这部纪录片表达出的最鲜明的要素。
一年辛苦,拍摄出的素材长达十六七个小时,最终成片只有23分钟。“全是精华呀,一点都舍不得剪掉。回过头来再看这部片子,我发现,自己学会了站在观众的角度来看一部纪录片。掌握观众心理再去想自己的艺术追求,让两者很好地结合,这就是我从中感悟到的最深刻的一点。”
如今的袁博,已来到北京一家纪录片工作室,开始专心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拍纪录片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接触不同类型的人,这很适合我。一个人的生命太短暂,为什么不去做自己喜欢的、想做的事呢?有些人想到了这一点,但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而我做到了。因为我总想不断地超越自己。”(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