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出传播学教育的误区

2008-04-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焦中栋 我有话说

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学刊物《新闻大学》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介绍传播学理论的文章,标志着“传播学”开始进入了我国新闻研究者的理论视野。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传播学列入博士、硕士专业目录,标志着传播学在我国学科体系中已经确立了独立地位。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4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到

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2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这种“超常规发展”,使得目前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中存在诸多误区。

传播学教育的四个误区

当前传播学教育中存在如下几个误区:

传播学教育成为新闻学教育的“稀释品”。传统的新闻学教育,课程设置一般有三大块: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实务。这是前苏联新闻教育的模式。与这种模式相对应,大多数高校的传播学教育也基本由三大块组成:传播史、传播理论、传播实务。虽然将“新闻”改为“传播”,似乎拓宽了教学领域,其实大多是新闻学教育的重复。根植于传统新闻学教育为“杂家”教育、“通才”教育的片面认识,传播学教育更注重教育教学口径的拓宽,使得传播学的教育比新闻学更“杂”,更“通”,成为新闻教育的“稀释品”。

传播学是纯粹的“文科”。我国的“传播学”属于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而“新闻传播学”的学科门类属于“文学”。这就给人造成误解:“传播学”是纯人文学科,即一般意义的“文科”。其实,从传播学的学科性质来说,它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传播学教育是“职业教育”。传播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由于现有传播学教育往往是新闻学教育的“稀释品”,“传播学”的教学目标自然也是培养编辑、记者一类的人才。只是,传统的新闻学教育培养报社的编辑记者,而现在许多传播学教育就将培养目标拓宽到出版社、网站和其他新兴媒体,为这些新闻机构培养编辑记者,就形成了“传播学”教育的所谓“特色”。这是对传播学教育的严重误解,也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传播学教育中定量研究方法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无论就传播学的学科基础、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来讲,定量研究都应该在传播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传播学诞生到今天,定量研究仍然是传播学研究中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传播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研究案例,绝大多数是定量基础上的定性研究,而非单纯的定性研究。就传播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而言,调查研究法、数理统计法、模糊数学方法等都是数学方法,都具有鲜明的“定量”特色。

找准病因走出误区

要走出传播学教育的“误区”,需要重新正确审视传播学教育,结合实际情况,真正与国际先进的传播学教育接轨。

明确培养定位。传播学的教育目的主要不是培养编辑、记者之类的新闻从业人员,而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级各类专门研究的“研究所工作者”。发展到今天,美国作为世界传媒和传播学研究的中心,它们的传播学教育与新闻学教育虽有融合的趋势,但也有明确的分工:传播学培养研究型人才,新闻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英国,传播学是与新闻学的教育严格区分的:传播学研究效果,而不注重过程。我国传播学教育开展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很多情况与英国相似,英国模式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传播学教育应该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本科生教育为辅,最好不涉及职业教育。既然传播学教育是培养研究人才,又要求严谨的研究方法和突出的研究能力,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是普及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是传授研究方法、研究理念和培养研究能力的教育。这一方面需要学生的研究兴趣,更要求学生具有相当深厚的学识积累。现在,我国一些职业技术学院都有新闻传播系,甚至都开设传播学专业,显然是对传播学教育的无知与对教育规律的背离。就美国的传播学教育来说,大众传播研究尽管属于实用型研究(ap-pliedresearch),但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理论色彩,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与本科教育相脱节。因此,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由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发展路线不同的是,大众传播教育是从博士教育阶段开始起步的。直到今天,美国的传播学专业也只招收研究生,而不招本科生。

传播学教育是一门社会科学。尤其要重视学生定量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训练,突破单纯的人文学科的学科视域。定量研究能力的培养,首要的是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学生定量研究能力的基础工作。没有足够的数学知识,对传播学的许多基本命题都不能准确理解;没有数学能力,对传播学的许多研究方法都无法精确应用。当然,正如传播学先驱拉扎斯菲尔德说的那样:传播学不一定要么是定性的,要么是定量的,二者可以卓有成效地结合起来。但由于我国现阶段的传播学研究整体上仍然停留在现象描述的初级水平,强调传播学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