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参与“村官”的选拔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今年,山西省选聘8000名大学生村干部,引来了3.4万余名大学生报名。四川遂宁市去年的大学生村干部招聘,录用比例一度达到29:1。北京、上海等地同样场场爆满、炙手可热,出现“万名大学生争当村官”的现象。
农村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人才。
但是,我们注意到,“大学生村官”往往“下得去”,“留不住”。原因是大学生村官“学非所用以及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民”。让一个大学生特别是非农专业大学生,通过短短几周时间的“恶补”,就去指导农民搞农业创意项目规划,搞温室种菜,搞沼渣肥田等等,未免有些儿戏。
北京市人事局的做法实属无奈之举:近期北京市人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所有区县的大学生村官都有望分批“回炉”到高校“充电”。此前,50名来自延庆的大学生村官于3月25日集体在北京农学院“回炉充电”,专攻农业知识,成为首批“回炉”的大学生村官。北京市约有5000名大学生村官,京郊3978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有大学生”,但他们大部分是非农专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城市。
如何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应该如何培养适合基层农村需要的大学生村官?4月15日,在河南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命题:“现在的高校,有村官专业吗”?
宋代教育家胡瑗曾提出,教人应该分经义、治事两方面。经义讲求人生大道,治事则各就才性所近,各治一事。大学开设课程,要“经义”,更要“治事”。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运用各种与农村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与农村工作相关的法律、与农村工作相关的政策,包括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相关政策等,以及基层工作管理,包括村务管理、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管理等,更重要的是调解,大学生村官要了解农村
工作中特有的调解艺术和一般方法。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高素质人才担当领军人。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行当,一门新专业,客观上要求高校和教育部门,及时调整教育方向,尽早开设大学生村官行当需要的、适合大学生村官人才成长的相关课程。大学特别是农业院校,应该根据这一思路,让有上农村工作意向的学生能够提前得到农业知识教育,真真正正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送去“适销对路”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