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评估当改革

2008-04-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丰捷 我有话说

    ●杨东平: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意义和价值众所周知,所有的意见、质疑都是本着如何改革这一制度,兴利除弊,使它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洪成文:辩则明,辩则通,辩则有利于思想大解放。高等教育评估尤其是这样,因为评估非评估,

评估远非评估本身,与其相关的问题十分复杂。关心高教的人越多,参与讨论和批评的人越众,对于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不仅不是坏事,而且应该是件好事。

杨东平

洪成文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员。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即将告一段落,但很显然,围绕它的种种议论并不会因为评估的暂时休止而趋于沉寂。

对于评估的争论,无论每个人的立场如何,观点差异有多大,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大家都希望评估能走得更顺、更好、更健康。

上周,本报就这一话题发表了记者采写的通讯;本周,记者邀请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授洪成文就有关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问题继续展开讨论,希望专家的解析能够引发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更希望我们的讨论能够为这项制度走向完善提供些许支持。

记者:关于评估,观点不一,争论很多,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高校本科教学评估这一制度?

杨东平: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意义和价值众所周知,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管理、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控制的基本制度,并没有人否定高校评估的重要性、必要性,所有的意见、质疑都是本着如何改革这一制度,兴利除弊,使它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记者:评估给高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现实的效果来看,您认为评估的目的是否达到了?

杨东平:本科教学评估有不同层次的多个目标。从现实的结果看,无论新老高校,最受肯定的主要是在办学条件的改善上。为了迎评达标,各高校加大了对本科教育的投入,在学生宿舍、教室、运动场所、图书馆、食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成效明显。对新学校而言,通过迎评,建立了一套本科教学管理的流程和基本规范,改善了教学管理,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洪成文:关于评估的各种声音,我认为有两种观点居于主导地位。一是评估者的观点,二是批评者的观点。前者持质量改善说,在他们看来,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质量,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教授的教和办学者在条件改善上的努力。后者则提出当前的本科教学评估可能给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的同质化倾向雪上加霜,担心全国拿一个指标评判所有的学校,长此以往,是否会加速千校一面现象的出现?二者似乎针锋相对、截然对立,但是是否可以在哲学层面获得统一,也未可知。我们不妨作一尝试:取二者之长,合二为一,达成质量改善和高校多样化两大目的有机结合,即本科教学评估的质量改善是在多样化的基础上的质量改善,而高校的多样化也应该是在质量不断改善基础上的多样化。

记者:评估进行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被人们批评最多的就是弄虚作假、劳民伤财、形式主义等。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该如何看待这种种批评;很多人的评价是“经是好经,可惜和尚念歪了”,您认为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得与失、经验与失误分别是什么?

杨东平:的确,由于目前高校评估制度和实施的缺陷,出现了一些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劳民伤财、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所有参加过评估的高校师生对此都深有感受。这种运动式、突击式的评估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并且使全体师生疲于应付。

有一些改革是非常简便易行的。例如专家组不得由所评估高校接待,自行负责食宿,所需费用由评估机构筹集,或由政府提供。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杜绝高规格的招待,消除腐败,也是保证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的基本前提。

记者:高校评估作为一种国际惯例,国外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洪成文:关于这个问题,我要谈的是如何为评估配上砝码。所谓砝码,就是评估后所附加的奖励和惩罚的总量。同样,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也就是在实施教学评估后,评估者(抑或政府部门)给予高等学校所提供的奖励或惩罚的总量。为评估附加砝码以及附加什么样的砝码,是一项评估能否持续下去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砝码适度,则有利于体现评估的目的,砝码过重或者过轻,都将不利于评估事业的发展。从国外实践来看,谨慎运用评估的砝码值得借鉴。北欧四国基本不赞成将评估与经费拨款挂钩。英国应用的则是轻微挂钩法。而在北美,高校自治和学术自由的传统由来已久,评估与拨款没有关系,尽管与其他事项有着一定的关系。与我国高校教学评估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砝码是如何设计的?或者说,在我们的本科教学评估中,砝码是否过重?这些都是有待继续探讨的话题。

毫无疑问,借鉴世界一切良好的高教评估经验是开展我国高教评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教评估的重要保证。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在借鉴过程中别的国家与中国的区别,以及中国的高教评估与中国的环境和文化遗传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众所周知,本科教学评估并不是我国的专利,很多国家都进行过类似的评估,我们也对外国高教评估作过深入的研究,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却依然明显的存在:即我们在借鉴外国经验的过程中,却有以下嫌疑:无视大国高等教育系统与小国高等教育系统在评估上的差异,无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在评估上的区分,无视高等教育系统与本国行政大系统的紧密关联。无视以上“三个无视”的后果可能是技术上学习到国外的经验,实际上却没有找到开锁的钥匙。学到了皮毛,却不能触及机理。举个例子说,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规模很小的评估方案应用到很大的高等教育系统是否合适?前者可以做到十分微观,但是要在一个庞大的高教系统中借鉴如此小的微观,就有个适合性的问题了。再者,地方分权下的大的行政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与中央集权下的大的行政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能够沿用相同的评估策略和方法吗?

记者:下一步评估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怎样完善评估制度,怎样设定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杨东平:高校评估制度是应该改革和可以改革的,它包括许多方面,在此只择其要者略述。

首先,应当明确地把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尊重高等学校的多样性作为重要的价值,确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本科教学评价应当以新兴建的高校为主,是一种基础性的合格评价,而不是评优;而且,对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和有硕士学位点、有博士学位点的学校分别制定不同的标准。对具有漫长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经验的985院校、211院校,应当是发展性、提高性的办学水平的绩效评价,与合格评价的内容、标准完全不同,着重考察5年来学科建设的水平、教育质量、教育投入产出的效益等等。

此外,是评估方式的正常化。大量基础情况如师资结构、图书、设备、经费等等,本可以从正常的统计报表中获得,无需烦劳学校另行准备。为了调查的真实性和避免对教学秩序的影响,对校园文化、学生活动、课堂教学等等,可采取不事先通知的方式进校调查了解,而非在指定的时间里兴师动众、进行突击式的审查。

为了提高高校评估的公信力,保障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应当加大评估过程的参与性和透明度。除了专家组之外,应当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有企业界、用人单位、校友代表、家长代表、媒体代表等的参加和监督。评估结果应向社会公布。

提高高校评估的专业性,还应改变由政府直接进行高校评估的行政化弊端,改为由独立的、符合资质的专业组织接受政府委托进行高校评估。例如英国的高校评估机构QAA(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学会),就是通过与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签订合约及收取各大学、学院的会员费获得资金,有自己独立的理事会和CEO,根据政府制定的总体教育方针对高校进行评估,但是不干涉各个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的自主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