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的春天在江苏

2008-05-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刘桂清 我有话说

今年的春天,有些与往年不同。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节点上,回望30年前的这个时候,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在全国科技大会闭幕式上作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发言,欢呼“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并号召人们打破陈规,披荆斩棘

,开拓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

从那一刻起,江苏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了这个春天!

春风吹绿人才高地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科技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江苏竞争力的优势,头一个就归于科教人才优势。

江苏教育基础好、科技实力强。目前全省有高等院校120所,在校大学生156万人,均居全国第一,江苏18至22岁人口中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15%。江苏省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公务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了50%,千人以上的企事业单位管理层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80%。截至2007年,在江苏工作的两院院士共有91名,位居全国前列。另外,全国江苏籍院士共有303名,占全国1431名院士总数的21.2%。江苏科研投入占GDP比重已近2%。科技对江苏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了50%,对农业的贡献率达70%之多。

江苏的科技人才培养,注重从小抓起。江苏启动了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以南京市部分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为主,选拔一批对物理学、电子学、医学、环境科学、化学、农业科学等某一学科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进入开放的高校实验室,参加培训、观摩,并在相关大学老师的直接指导下,确立实验内容和方法,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写出论文。这些科研中心还为参与培训的青少年提供了深造的“绿色通道”。

人才的创新能力,既要靠自己培养,也可到海外引进。2007年,江苏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115个名额被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一抢而空”,许多人才已经排队等待今年的引进计划。江苏省政府出台了鼓励自主创新的50条政策,苏州实行了“姑苏计划”,无锡实施了“530计划”,常州实施了“千名人才集聚工程”,南京也实施了“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平台”……江苏涌起了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的热潮。

春雨滋润科研项目

春风吹拂下的人才自然少不了春雨的滋润。江苏省省长罗志军说:“关键是要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把我们的科教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江苏依托各类科研项目,使科研人才“出得来、用得上、引得进、留得住”,成为唱响江苏科学春天主旋律的主角。目前,江苏有国家和省级高新园区19家,4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22个,各类科技创业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截至目前,江苏省累计认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29家,居全国第一;已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132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创业园28家,保持国内第一。

江苏的科技人才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神舟五号和六号发射过程中,以来自江苏的顾仲权教授为首的“长2-F垂直运输过程中振动控制”课题组,完成了“调谐质量阻尼器”研究,保证了神舟六号飞船在运输途中,飞船和火箭“站”着运至发射中心,而且没有大的颠簸,让飞船和火箭平稳地到达发射中心……十六大后的三年内,江苏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承担科研项目1757项,其中国家级269项,部省级473项,其他105项。江苏的科研实力直线上升,所承担的重点项目数量多年在全国都名列前茅。

2007年,江苏获批国家“973计划”项目9项,为江苏省历年来最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55项,获国家拨款3.44亿元。去年,江苏省新增了20项国家“863”计划的项目,包括工业、农业、电子、通讯、交通、医药等诸多领域,像“新一代平板显示PDP关键技术研究”、“高性能无线传感网络专用芯片研究”、“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技术研究”、“高性能低成本计算机”、“生猪及其产品可追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大多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春天推动四次经济转轨

时势造英雄。当江苏被推到了改革的风头浪尖的时候,科学的支撑使江苏把握好了每一次机遇,经济在四次转轨时能够乘风破浪。

第一次转轨是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然而随着社会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使得一些企业生存无以为继。这时,科技帮了江苏的忙,大量的专家、知识分子返乡经营,带来了科学、先进的发展理念。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许多乡镇企业家摒弃了家庭式、作坊式的小农经济模式,外出“借脑生智”,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专业化的科技人才。于是乡镇企业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第二次转轨是90年代初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江苏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的步伐,抓住了跨世纪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键,由内生型向外向型经济转轨,“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等现象相继出现。江苏抓住了高校以及科研院和企业脱钩的问题症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攀亲结缘”,使得“散兵作战”变成了“集团军”。江苏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划定经济效益、出口创汇、技术进步、国有资产保值等多维度的发展策略,在“走出去”战略上胜人一筹。外向型经济不仅使江苏的产品走向了世界,更请回了科学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三次转轨是90年代末的经济结构调整。由于设备陈旧,管理落后,结构单一,江苏的经济发展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兴旺后钻进了“死胡同”。弯道转轨时期,江苏果断提出了“二次创业”。在这一次机遇面前,与别的省相比,江苏的科技优势尤为明显:发达的科教为江苏提供了拔尖人才;雄厚的科研基础为江苏提供了科学发展的环境;多年的发展为江苏提供了科技发展的经验。

第四次转轨是在本世纪初,以科技创业创新为主要特征,江苏由“江苏制造”为代表的加工业省份向“江苏创造”为代表的创新型省份转变。过去,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江苏的加工业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再高,其加工利润也是非常有限的。

江苏人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江苏制造”声名远播,但江苏远没有成为世界工厂,只是世界工厂的加工车间,要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的转移,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世界500强已有超过30%在江苏落户,江苏科技发展出现了近10年来最为强劲的高增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江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江苏曾名噪一时的“苏南模式”靠科技的力量重新成就了“新苏南模式”。曾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这样评价新苏南发展的现象:生态重建成效最显著,科技教育最发达。30年过去了,苏南模式之所以能够成为发展的“常青树”,没有科学是万万不能的。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这30年的发展历程,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说,江苏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科学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站在新的起点上,江苏将更相信科学,更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来进一步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