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活拮据,一间10平方米的宿舍,祖孙三代住了15年;他,曾是全军英模,两次荣立一等功;他,退伍20年来,捐款10余万元,帮助1000多人致富。他,就是退伍军人、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财政办事处副主任邱应发。
“我活了一辈子,一辈子都忘不了大恩人邱应发!”邾城新区章林村80岁老人胡金旺对记者说。
老人的儿子儿媳患有癫痫病,孙子胡能文是家里唯一的希望。2001年8月,胡能文考取了重点大学,一家人为学费犯起了愁。邱应发听说后,立即提着水果登门拜访,要求资助胡能文上大学。胡金旺老人觉得非亲非故的,不好意思受此大恩,婉拒了邱应发。
可没过几天,邱应发又来到胡金旺家,还带来了工资单。他对老人说:“您看,我每月工资加奖金近两千元,除去日常开销能省下一千元,你孙子是棵好苗子,耽误了前途可不是用钱能买回来的,还是让我资助他上完大学吧。”胡金旺含着泪水答应了邱应发。如今,胡能文大学毕业当了一名教师,他在日记本扉页上写到:“我一定要懂得回报社会,回报恩人。”
邱应发家乡的希望小学是他铲的第一锹土,水塔和路面改造是他拉的第一车沙,村里深水井的井沿上刻的第一个名字是“邱应发”……
可邱应发的家里并不富裕,妻子1999年下岗,孩子在上高中。他为给父亲治病,将自己用生命换来的一枚一等功军功章以3.8万元的价格出售,并将父亲治病剩下的3万元全部捐给了别人。
“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阳逻街新村残疾人易五金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他向记者讲述:1989年夏,邱应发到新村收农业税,正好碰到他们夫妻俩吵架。邱应发一问才知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怎么办?邱应发跑回家拿出准备买种猪的5000元钱交给易五金,鼓励他办锯木厂。
“大哥,我们不沾亲不带故,这恩情我怎么还啊!”易五金不敢收。
邱应发一笑,说:“不用还,拿出本事别让人看扁就行!”
易五金致富后,带头完成农业税,主动帮助8户困难户脱贫。还钱那天,易五金带着鱼肉等礼品,可邱应发不但不接礼品,反从5000元中抽出1000元“奖”给易五金。他说,你作为一个残疾人,还帮助一方群众致富,该奖!
作为一位财政人,邱应发认为,公家的钱,自己无权私占一分。然而,对于自己的钱,他不做“守财奴”,向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挥霍”。
“混混”变成了“鱼王”,也是邱应发的功劳。邵咀村村民周元庭曾是个爱打架闹事的“混混”,因为偷邱应发钱包与邱应发结识。经邱应发多次劝说,浪子回了头,邱应发帮他贷款5000元、又借了6000元养鱼。不到两年,他还清债务,成了“鱼王”。
周边的乡邻们看到昔日的“混混”都能通过养鱼发家致富,也纷纷挖塘养鱼,如今邵咀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鱼专业村。
“邱应发让我们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村民们感激地说。
“邱应发爱心小组”
邱应发的事迹感动了当地的退伍军人。武汉市70多名退伍军人成立了“邱应发爱心小组”。他们共同在武汉新洲区建立起扶贫济困的“爱心银行”,将节俭下来的钱,全都捐给贫困农户。逢年过节,一些战友还跟着邱应发下乡,逐家逐户看望困难群众。
武汉市民也被感动了。如今的江城武汉,政府机关以及社会民间团体先后成立了300多个“邱应发爱心小组”,越来越多的人走到了一起,将关爱献给贫困家庭,形成了一道创建和谐社会的靓丽风景线。
面对人们的赞扬,面对“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北十大感动人物”、“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市十佳优秀共产党员”等一系列荣誉,邱应发告诫自己:
“我是山上一颗草,不是我高,是山高,是党的恩情高;我是沧海一滴水,不是我深,是海深,是人民养育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