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纲目》,南宋朱熹及其门人赵师渊等撰。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司马光晚年欲折中《资治通鉴》之繁与《通鉴目录》之简,作《通鉴举要历》,未成。南宋初年,胡安国以司马光遗稿为基础,订补而成《通鉴举要补遗》。宋孝宗乾道年间,朱熹与弟子又据《资治通鉴》和《通鉴
《资治通鉴纲目》共五十九卷,记事起迄同《资治通鉴》一致。书中大字为提要,即“纲”,模仿《春秋》,以明“书法”;小字以叙事,即“目”,模仿《左传》,记评史事。另有凡例一百余条,述褒贬之旨。朱熹编撰此书的目的,除了条理《通鉴》以利阅读外,更主要的是借修史来维护纲常名教,宣扬儒家正统思想观念,因此行文义例严谨,处处仿《春秋》笔法,极重褒贬进退。
《通鉴纲目》基本取材于《通鉴》,并无多少史料价值,但它创造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即纲目体。受其影响,后世出现了一批纲目体史书,如明商辂《通鉴纲目续编》、南轩《通鉴纲目前编》、清乾隆帝敕撰《通鉴纲目三编》等。由于其思想内容,《通鉴纲目》更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郑任钊)下期预告: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