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丝弦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流行于湖南省常德、桃源一带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因其伴奏乐器是扬琴(俗称打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弦乐器,又以常德方言说唱,故称常德丝弦。自明清以来,常德丝弦一直以口头传唱流行于民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抢救
所幸的是,被誉为“常德丝弦第一人”的黄挥先生,3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对常德丝弦的发掘、搜集、整理、研究和传播。他抢救了口头传唱的全部曲牌、曲调,整理传统丝弦曲(剧)目近百个,将常德丝弦音乐资源完整地承传下来。同时,黄挥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率先步入常德丝弦的研究领域,对其历史源流、音乐结构特点、音乐与常德方言对应特色、唱词写作要领,以及百年丝弦传人(社团)等方面撰写了大量的论文,为常德丝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了将常德丝弦这一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继续传承,黄挥先生所著的一本集资料性、研究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图书――《常德丝弦》,近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该书抢救、整理了常德丝弦的不同音乐类型,其资料性毋庸置疑。常德丝弦可以归纳成为板子丝弦、牌子丝弦、过场音乐三类。牌子丝弦是联曲体(即曲牌类),就是把众多的曲调连接起来演唱一个曲目,是在丝弦演唱上常用的一种形式。板子丝弦是不受曲牌限制的主体音乐。它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和完整的戏剧性,是板腔形式的有系统的唱腔,是演唱丝弦戏的基本音乐。过场音乐分为大过门(全过门)、半过门、句间过门和句中过门。在丝弦演唱中,大过门都是作为前奏,在曲目演出前演奏。其主要作用是为观众酝酿感情、进入剧情做准备,同时也起着静场的作用。本书共收录牌子丝弦曲调76个,板腔丝弦曲调30个,过场曲牌28个。此外,本书还收录常德丝弦优秀传统曲目7个,创编曲目11个。这些珍贵的资料,为常德丝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该书还汇集了黄挥先生系统研究常德丝弦的优秀成果。本书着力对常德丝弦的源流、音乐分类及特点、结构和写作做了考证、分析与归纳;同时,本书也对常德丝弦的发展规律、发展轨迹、发展趋势做了缜密的探究;此外,本书还对常德丝弦的继承、改革与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常德丝弦》所收纳的研究成果,为2005年常德丝弦申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常德丝弦成功“申遗”,足以证明了黄挥先生研究成果所体现的独特学术价值。
该书的实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本书收录的所有曲牌、曲目均是采用简谱记录,这也为常德丝弦的表演者、爱好者、研究者提供了直观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常德丝弦》是黄挥先生和前辈民间艺人们心血和汗水凝成的结晶,也是他们为后世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化财富。
图为1979年,黄挥和艺人戴望本(右)正在整理记录常德丝弦音乐曲谱。
《常德丝弦》
黄挥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