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价值导向”研讨会综述

2008-05-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中之 刘妍 我有话说

近日,由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组委会和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伦理学会和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价值导向”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8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改革开放30年文化发展价值导向研究、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文化发展与价值认同

华东师范大学朱贻庭教授认为,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实现社会价值导向的文化根基。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文化发展价值导向上需要实现文化“三正”:“正名”、“正位”、“正行”。所谓“正名”不是指学理上的,而是指人们对文化的实际理解,即要克服重“形”而轻“神”的认识误区;所谓“正位”是指要摆正文化与经济、政治等的位置;所谓“正行”是指要正确发挥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认为,文化认同就是对一种文化的承认和以该文化的方式呈现自己;价值认同就是对某种价值观念的接受和践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价值认同,实际上是核心价值的认同。同济大学章仁彪教授从软实力的视角出发,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探析了文化的认同、传播、宽容。他认为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基础;文化传播是提升国家亲和力与影响力的关键;文化宽容才能繁荣文化。

二、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在文化多样化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在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冲撞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将有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文化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南京政治学院孙力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文化的层次性予以了区分,五大组成部分分三个层次: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当然是发展着的、前进着的马克思主义,是最高的统领;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理想的内核是对社会制度的追求,是意识形态最重要的内容;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上是道德伦理的内容,主要调节社会行为。上海大学尹言副教授探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共识的一般机制。他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共识的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这主要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为全体社会成员科学而全面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效果三个因素。

三、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与思想道德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解析了近些年来大众传媒出现的误导偏向。他提出,在倡导注重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中,应该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强调传媒作品的文化内蕴与艺术特性,在注重娱乐品质中反对泛娱乐化倾向;规范传媒的社会责任,强调传媒作品的文化品格与艺术品位,在注重提高大众水平中反对低俗倾向;完善传媒的监督制度,强调传媒作品的时尚风格的精品层次,在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中反对窥秘化倾向;加强传媒的职业精神,强调传媒人员的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在注重提高传媒公信中反对虚假化倾向。上海市社科院胡振平教授就文化引领和文化管理的方法问题提出了观点。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的和谐文化,必须在国家的文化引领和文化管理方法上实现一系列的转变:必须以民主法制作为最基本的方法,必须坚决落实“双百”方针,必须坚持核心价值理念的树立和价值观的引导。上海师范大学苏令银老师从青少年成长的视角论述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他认为大众传媒对自身的定位问题是其担当社会责任的关键,作为媒体,必须使自己的内容时刻充满人文关怀。北方民族大学张琳副教授从短信文化中探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她认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短信文化为契机,对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相关管理部门应利用这个平台,有效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短信开发和管理部门,要健全手机安全传输保障机制,确保手机短信健康文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