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奥地利专家话“救灾”

2008-05-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维也纳记者方祥生 我有话说

“四川地震造成的灾难,牵动着我们的心,请向中国人民和遇难者家属转达我们的哀悼和慰问”,奥地利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部主任玛蒂娜・施劳弗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特意作了上述表示。

她指着办公桌上中国红十字会每天都在更新的灾情通报说,奥地利红十字会了解灾情的信息渠道是畅通的。她在地震发生后数小时后,就接

到了中国红十字会发出的灾情通报。当时的通报只说,四川发生强烈地震,他们的救援人员正在赴灾区的途中。

施劳弗表示,国际红十字会在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会,并有自己的网络平台,四川灾情就是通过这个网络向全球通报的。受灾国的红十字会每天都要通报最新情况,包括灾情发展、当地红十字会的救灾工作、遇到的问题、需要的物资、预测需求等。这个平台还可发出紧急呼吁,要求国外捐赠救灾物资或派遣救灾专业人员。中国红十字会近日发出紧急呼吁,希望国外捐助帐篷等救灾物资。她收到后立即向奥地利政府通报并请求支援。奥政府组织的第一批帐篷、油炉、折迭箱、急救包等物资已经发运成都。此外,奥地利还为中国地震灾民开设了专用募捐账号。

施劳弗已在红十字会工作了12年,曾多次到国外参加地震、海啸、洪水等各类灾难的救援工作,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救灾专家。她说,下阶段四川救灾的重点是防疫安置。一场大的灾难,经常伴随着瘟疫。要避免疫情,两个环节是关键:一是确保灾民有食品和干净的饮用水、伤口得到及时处理、能够不露宿,以免诱发其他疾病。这看起来简单,但要在灾区做到却非常不容易。二要及时处理遗体和动物尸体,要切断蚊蝇传播疾病的渠道。这对现场指挥是很大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放弃寻找存活者,而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希望出现奇迹。

从报道看,灾区有不少中国民众自发组织的救灾队。她认为,这种热情和牺牲精神应该肯定。但救灾需要专业知识,未经培训的人很可能增加救灾工作的负担。她建议这些救援者去现场救灾机构报到,并服从专业救灾机构的安排。有些救灾工作不一定需要专业技术,但同样需要人手,如发放食品、救灾物资等。他们参加这部分工作,可以减少安全风险也能发挥救灾作用。

灾后重建与防疫安置一样重要。她说,是选择原址重建还是迁址重建,都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灾民的意愿与感情。每次重灾后总有一部分人选择离开,他们不想“触景生情”或让子孙再遭厄运。但也有许多人选择留下,要陪伴死去的亲人,守住祖传的根。这都可以理解。无论作何选择,都要让当地灾民参与决策。假如选择迁址重建,要整个村一起迁,让他们多一些归属感。二是对灾害风险的评估。有些地区的灾害风险很高,这就需要迁址重建。如奥地利,有些建筑就在河边,年年被淹。虽然居民不愿意迁址重建,但我们仍坚持说服他们搬迁。因为我们的工作除了救灾还要防灾。

据介绍,奥地利对救灾物资采用“分散储存,统一调用”的管理体制。救灾物资分放在各个州,各州又根据自身的特点,决定救灾物资的存量和清单。(本报维也纳5月2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