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灾区课堂 怎样上课

2008-05-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晓梦 姚晓丹 练玉春 我有话说

目前,灾区已经有很多中小学校复课了。在帐篷学校里,在简易板房里,当琅琅的读书声再次响起,人们的心中充满了欣慰和希望。但是,前方记者了解到,在特殊时期,特殊学校有没有必要上学科知识课,上课的内容怎样设计、教学方法怎样设计,“六一”儿童节将至,组织哪些活动能多带给孩子一些欢乐,师生希望专家出谋划策―――

受灾学生在帐篷中学习

灾区孩子该不该复课?有人认为,在余震不断、人员流动、生活物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复课给学生造成了更大的精神负担,但大多数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复课是必要的,复课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疏导。

复课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疏导

藤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从必要性来讲,复课的作用一是可以使孩子转移注意力,使他们尽快从惊恐、焦虑、失去亲人、伙伴、老师的悲痛中解脱出来;二是可以让孩子感到又回到了原来熟悉的生活之中,有利于实现心理复位。从现实性来讲,现在一些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临时上课的场所、抗灾部队为孩子建起帐篷小学,活动房小学,新华文轩(原四川新华书店)等公司为灾区学生复课捐赠的教材、学具,也已准备好并根据学校的要求陆续送到复课师生手中,为复课提供了物质条件。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现阶段给灾区孩子复课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依托,按规律上课对青少年心理康复很有意义。即使没有教室,孩子们在大树下上课,只要有集体,就是他们正常生活的新开始。复课的本质是为灾区青少年找回精神家园。

好的人际关系胜过许多说教。面对重组的班级,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在灾后这个特殊的心理环境下,如何尽快构建新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特殊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如何相处

藤纯:一些重组的班级同学之间虽然陌生,但师生共过患难,有建立感情的很好基础。对一时不能走出感情阴影的孩子,老师要耐心、宽容,镇定。既要当老师,又要当父母。除了上课,还要主动照看孩子的起居,使他们感到老师的温暖、可信赖。

徐美贞(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有条件和原来老师同学在一起的,要在编班时尽量安排在一起,这样会更有安全感。没有这个条件的,要尽量安排和同龄孩子在一起上课,容易沟通。此外,老师在学生面前要表现得沉稳、平静、镇定。克服惊恐、焦虑给自己造成的不良情绪,甚至心理障碍。不要在课堂上动不动就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把不安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和孩子在一起时,老师不要老是自己说,要多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把话说出来。

孙云晓:新的师生能不能互相接纳,关键在教师。教师要细心呵护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多地陪伴他们,把学生组织起来,合成小组。这个时候的孩子最怕孤独,多安排学生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给他们建立新的亲密的伙伴关系。在中学阶段,孩子进入青春期,同伴间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比家长的认同更令他们感到欣喜,这就是所谓“群体社会化”的开始。让孩子们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有朋友的孩子在心理上会恢复的更快。这一阶段教师在地震中也承担了巨大压力,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切不可简单粗暴,对新上岗的教师要组织培训。

课业的压力会不会造成同学们的负担?这也是一些人反对在近期复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更适合当下学生们的状态?教学内容如何设计

徐美贞:很重要的内容是做心理辅导。可分为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可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参与从心理学角度设计的游戏、画画放松下来,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表达出来。在团体辅导中,老师要注意观察,把表现冷漠的、不积极参与的学生做为个别辅导的对象。

有条件的话,课程尽可能恢复到灾前的量,比如灾前一天6节课,就恢复到6节,排满一点,让孩子有组织,有事干,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疏导。不要一天上一两节课就解散没人管了。

藤纯:复课初期,心理课、“音、体、美”多安排一点儿,当然,这些课的内容要和学生的心理恢复、振作精神紧密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要适量,有一些作业也可以,这样容易让孩子感到又回到原来熟悉的生活之中。但不要让学生感到有压力。不同年龄的学生学科课程的比例在复课中也应有所不同。小学一天两节就可以;中学生比例可以大一点儿。以后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情绪的稳定,再逐渐增加学科知识的课时。

袁桂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拉下的课不要急于补,不要赶进度,复课初期,以心理调适为主,以振作精神为主。

孙云晓:在课时不减少的情况下对课程的难度要降低,节奏要放慢。学校要有战略眼光,维护孩子们的心理稳定,而且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很复杂。我不赞成现在在灾区孩子中评选“英雄少年”等活动,这种活动可能会对更多灾区孩子造成伤害,给他们心理上的暗示:软弱是不好的。要告诉孩子们:不是你的错,害怕、恐惧都是正常的,不要自责,不要让孩子有负疚感。现在很急迫的是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用创伤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为学生分析和评说这次灾难,用心理抚慰的形式为正规开课做铺垫。

面对新的情况,教育方式也要适当调整。专家认为,增加集体认同感,多组织集体活动、课外活动非常必要。教育方式如何选择

袁桂林:灾后的课堂,对于那些新环境、新组合的班集体,首先要形成集体认同感。怎样形成?第一是要确定这个集体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结合灾后的环境,可以确定为:“团结一致,走出阴影”;“振作精神,重建生活”等等。第二,尽快形成集体中的骨干力量。班委,少先队、共青团组织,都要在新集体里尽快建立。小干部由学生自荐,民主选举,定期轮换。第三,建立管理模式。如班干部每周向全班汇报工作,全班民主评议。第四,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舆论力量。可以利用黑板报、班会等表扬好人好事,班主任在舆论导向中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六一”儿童节将至,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慰问参加抗灾的解放军、医护人员、志愿者;组织公益劳动;组织校际、班际之间的文体比赛。室内的活动,可以搞“好消息发布会”:谁获得了什么荣誉,谁听到社会上的救灾有什么新进展,哪个同学情绪好转等等都可以作为“好消息”发布出来让大家分享。可以搞假设主题班会:设计主题场景,进行“假如我是志愿者”,“假如我是伤员”之类的讨论。可以进行“抽象概念”主题班会,讨论: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什么是乐观,什么是朋友,等等。请大家用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具体事情来诠释。如有可能,还可以请在灾区的专家做有关地震、次生灾害、心理健康等主题报告。这些活动在“六一”过后,也可以作为学校的常态活动。(压题照片来自新华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