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我能做一名抗震救灾志愿者吗?”6月1日上午10点多,德阳市抗震救灾志愿者指挥中心的帐篷门口,一位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小女孩站在桌子前怯生生地问。
小女孩名叫毕羡,是绵竹市汉旺镇东汽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这次地震中,小毕羡家里和学校的房子都倒塌了,许多小伙伴也永远离去了。5月14日,她和父母在解放军
“小姑娘,你的年龄太小了。”工作人员黄斌看着刚过一米高的小毕羡就知道她年龄还小,根据规定,志愿者的年龄最小要16岁。
“我已经9岁了,我什么家务都能做,在学校里我还是班干部呢!”毕羡想努力争取。
“你的爸爸妈妈同意了吗?”黄斌担心孩子小,主要是不安全。
“我昨天就和妈妈商量好了!”小毕羡的大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妈妈说,没有别人的救助我们就活不到现在了!”不等黄斌再问,小毕羡接着讲起来,“来到安置点后,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志愿者给我们发饼干、发矿泉水,发报纸,爸爸妈妈都鼓励我向他们学习,要我也去帮助别人,关心别人!”黄斌犹豫了,他不忍心打消孩子的热情。
“这是我儿童节的心望!”毕羡的眼泪开始在眼眶里打转转了。现场的几个工作人员都回头看了过来。黄斌怔了一下,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应该帮这个幸存的孩子把儿童节的心望实现。
“那你来帮忙发报纸和宣传材料吧!”黄斌拿出志愿者的标志递过去,让她成了一名仅戴标志而没注册的“志愿者”。小毕羡顿时破涕为笑,双手捧过红色的志愿者标志,小心翼翼地贴在裙子上。
“首先要注意安全,就在附近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发放吧……”黄斌并不是很放心。
小毕羡认真地接受“培训”,她把今天当做自己志愿者生活的第一天,等到黄斌交给她厚厚一叠《德阳日报》,她一路小跑,来到了她所在的安置点。
“多好的娃娃!”接过报纸,七十多岁的王朋金老伯竖起大拇指,旁边的刘阿姨则拉过满头大汗的小毕羡,拿出手绢给她擦汗。
“妈妈我当上志愿者了,你看……”看到妈妈,小毕羡指着身上的红色标志说,“这是我最喜欢的儿童节礼物!”(本报德阳6月1日电)
9岁的灾区孩子毕羡正在安置点为受灾群众发放报纸。本报记者李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