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死95小时:为了不辱使命

2008-06-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何平 本报通讯员陈松平 我有话说

95个小时,对于平常人而言,也许只是普通的4天而已,但对于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总工程师李坤刚一行而言,5月22日11时至5月26日10时却是一段生死时光。他们在勘察四川省安县老鹰岩堰塞湖时,因天气和余震原因,被困4天4夜,直到天气好转,才被直升机营救。

空降泉水坪

“被困几天而已,相比灾区人民,我们很幸运。”这是李坤刚和记者说的第一句话,语气十分平静。

5月22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李坤刚担任组长的14人专家组接到命令,勘察位于地震重灾区安县高川乡泉水坪的老鹰岩堰塞湖险情。老鹰岩是空中侦查新发现的一处堰塞湖,山高路断,只能乘直升机前往。

经有关部门协调,22日11时20分,李坤刚一行乘空军直升飞机从绵阳机场起飞,于中午12时左右降落在泉水坪。下飞机后,李坤刚等人背着重达几十公斤的测量器具和干粮,徒步向老鹰岩堰塞湖进发。山路越来越陡峭,两边都是高山,山上不断有巨石滚落。

徒步近40分钟后,遇到一处大面积塌方,已造成河流改道,道路阻断无法前行。勘察专家组只好改变路线,最终于14时22分抵达老鹰岩堰塞湖现场。

李坤刚等人在老鹰岩堰塞湖进行了近3个小时的勘察,采集了老鹰岩堰塞湖堆积体几何尺寸、体积、坝高、总蓄水量、出库入库流量等主要数据,报指挥部作为决策依据。

被困老鹰岩

当专家们执行完老鹰岩堰塞湖勘测任务准备沿途返回时,当地向导说,老鹰岩上游还有一处堰塞湖。

灾情就是命令。虽然当时天色已晚,但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勘察专家组负责人李坤刚当即决定,自己和李正最等3位水文专家先上去察看。看看有没有新的灾情。李坤刚一行4人在废墟和泥泞中跋涉了近1小时,终于无法再往前行。

根据上游来水流量,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具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水文专家李正最判断:泄流正常,向导所说的无名堰塞湖短期内无溃决风险。

于是,4人又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天色越来越暗,耳畔不时传来山石翻滚的声音。回到泉水坪时,天已经漆黑,直升机已无法降落,他们只好夜宿解放军某部帐篷。

安县高川乡属于高寒山区,天气多变。从5月23日开始,天空中云雾越来越浓。前来接应的空军直升飞机在山外盘旋良久,终因雾大而无法进入。

坚守中获救

当时老鹰岩当地余震不断,通讯时断时续,突然增加的14人使部队的供给面临较大的困难,驻地的食物变得异常紧张,生活用水更是缺乏,个人洗漱都成了一种奢望。勘察专家们和部队官兵每天只能吃少量的稀饭和咸菜,住在帐篷里,忍受蚊虫的叮咬,每天晚上,轮流值班,以防余震引起滑坡和泥石流。

“我们当时都很焦急,但不是对眼前艰难处境的担忧,而是希望早日赶赴新的战场。”李正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5月24日上午11时左右,勘察专家组决定步行走出大山。徒步行进约50分钟后,山区的天气更加恶化,天空乌云密布,随时会降暴雨。驻扎当地的部队为了专家们的安全,对他们的行动进行了劝阻,于是一行14人又返回泉水坪驻地继续等待。

5月25日上午,天一直下着雨,气温骤降。专家组多数人都穿的是短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专家们仍然坚持工作,为堰塞湖勘测断面打上水尺桩,获取有关水文监测数据,为挖掘和爆破提前做好准备。当日下午,青川发生6.4级余震,老鹰岩震感明显,专家们仍然坚守岗位。

26日清晨5时多,值班守夜的专家发现,峡谷的上空,出现了月亮和星星。他赶紧将大家叫醒,收拾行囊,准备“突围”。

8时许,米-17直升机终于飞抵泉水坪。10时,专家组一行14人全部安全到达绵阳。

绵阳只是短暂的中转,简单休整后,他们又奔赴了下一个堰塞湖,向着新的战场出发。(本报绵阳6月2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