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校园里的“塔林夫”精神

2008-06-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金泉 续维国 我有话说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八千里绿满天涯的大草原擎托着这一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塞外“花园式高等学府”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就坐落在其怀抱中。年年初秋,带着草原花香、马背风尘的新生成千上万地涌进这所内蒙古自治区建立较早的一所本科大学。他们发现,这座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大学校园里有

一种精神和大草原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

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百代连着千秋,千秋还将连着未来。牧民们把具有草原般博大情怀,热爱大草原,在射箭、搏克和赛马三项蒙古族男子竞技中夺魁者誉为“塔林夫”(草原之子)。在全国千余所高校中,在具有56年创办史、受草原文化长期润泽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就有着这种独树一帜的“草原之子”精神。

一、一所大学筹建凭借大爱无疆

草原以博大的情怀展示着一种无疆的大爱。它让其所载负的万千里草木生灵都得到哺育,充满生机……

内蒙古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批准于1999年由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和原内蒙古林学院组建而成。漫步在这所大学楼影幢幢、花荫片片的校园,熟悉这里的人们至今仍会忆起当年的建校元老贡嘎丹儒布和刘复初。贡嘎丹儒布早年追求革命,曾两渡东瀛求学,新中国成立时为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盟长。1952年,他接到中央关于要在内蒙古建中国第一所畜牧业高等学校的指示后,披星戴月,一路风尘,从数千里外的巴林草原赶到呼和浩特赴任,最初为主持工作的常务副院长,后为院长、党委书记。刘复初同志当年为威震川滇黔边区的红军纵队司令员,屡建奇功,解放战争至建国初期曾任满洲里市委书记兼市长。当他接到中央关于要在内蒙古建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地区林业高等学校时亦是毫不讲任何条件,匆匆赴任,在扎兰屯开始了首次建校创业,后又随着学校搬迁到呼和浩特,开始了二次建校创业。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恢复“文革”中被撤销的内蒙古林学院,他又肩负起了第三次建校创业的重任,最初任院长,后兼任党委书记。两翁如是,都是怀着对祖国、对党的教育事业深沉如海的大爱,先后开始了白手起家,在“敕勒川,阴山下”,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上分别建一所大学的艰辛创业,当时的困难令人难以想象。无边的草原为了让绿色苍天般辽阔地展示在大地上,以泥土和流水为脉络,把无尽的爱伸延到每一棵无名小草,这可谓大爱无疆。建校两翁,当年为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做出了从绘制建校10年发展蓝图,到顾及学生一顿早餐的营养含量够不够等细小问题之殚精竭虑的奉献。仅八方求贤组织师资队伍一项,在中央及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他们竟先后在全国苦心孤诣、上门拜访请了数十所大学的专家教授,来到条件十分艰苦的北疆。这其中有留美归来的全国著名养羊专家、三级教授彭文和,有留用中国的日籍专家久米定一和蒙古国、苏联以及菲律宾的教师。1962年,访问这所大学的新西兰著名畜牧业专家刘易斯闻之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十年时间,在一片乱草滩上建起这样一所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且,能从中国经济发展快、生活条件优越的内地,如河北、山西、北京、江西、南京、武汉、山东、长春、黑龙江、吉林和甘肃等地引来这么多高级知识分子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可他们真的来了,来办这所大学了。这样的事情只有中国能干成……”这批对祖国、对党的教育事业同样是怀有深沉大爱的教授、专家被两翁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大多扎根内蒙古,由敬业年复一年而延伸到一辈子热爱自己所为之奋斗的事业。这个由“敬”至“爱”的飞跃最初虽然可能是在艰难中开始,但这一飞跃中恰恰使他们看到了人生和事业的光明前景……他们分别在两翁带领下,克服了水土不服、条件不适等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为造福于草原各族人民的事业投入了全部精力,即使是后来可以“孔雀东南飞”了,他们也不忍离开自己人生选择的又一故乡――内蒙古。奋斗了几十年后离休回到南国故乡苏州的张荣臻教授90高龄时在弥留之际不辨儿女,却能辨出学校前往看望的工作人员。这足以说明他对内蒙古,对自己献身半世的事业怀着像草原一样无疆的大爱,用一句歌词来说,是“从来不需要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

像张荣臻先生等支边来校的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无不为贡嘎丹儒布这位蒙古族干部给予他们的关爱所感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教事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们,有的竟一直两地分居,退休后才告老还乡;从江南转战来到内蒙古的汉族干部刘复初同志,也像老教授们一样对这片草原、这所草原上的大学、这所大学里的少数民族干部、教师和学生们充满了无疆的大爱。这所大学到处体现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英明,蒙汉各民族大团结的和谐,从建校一直延续至今,且不断地发扬光大。

当年,两翁分别率领各族师生员工在野狼出没的荒滩上建这所大学(今北西两校区),从选校址到栽下每一棵绿化的树可谓呕心沥血。贡嘎丹儒布老院长在临终前一年以座谈会的形式“向党做最后的汇报”时还关心着校园建设。他说“如果都忙不过来,校园里那几棵树移植的事,我虽八十岁了,可这点事还是可以去办好的……”这话中依旧体现着一种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大爱。贡翁病故,学校敬献的挽联为:

“终生革命呕心沥血兴教育天夺英才哀您岂止天下桃与李

半世操劳殚精竭力醒后人地失人杰悼公还有校园柏与松”

中央领导2006年在东北大学曾明确提出“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要有“大爱”,“对人民要有真挚的大爱”。建校元老刘复初同志在学校筹建初期为解决校舍紧张说过的一句话至今让闻者无不为之动容:“走廊里的孩子不能这样受罪,他们是要学习的,实在不行都住到我的办公室里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许多学生因饥饿而辍学,刘翁一边给学生们讲红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故事,一边亲自奔波于集宁等地,为改善学生伙食去寻求援助。他想到的是让孩子们吃好一点,多吃上一口,会对身体、对坚持学习有益。刘公谢世,学校敬献的祭文中有句:

“武有革命英雄壮歌伴之以硝烟直冲九霄云汉……

文有育人辉煌篇章掩映以天下桃李昭示人间……”

校园精神,是大学之魂,是学校办学实践的历史选择,是校园文化的历史积淀,是来自不断实践中回顾、审视和理性思考的结果,是经过长期凝练后,为师生员工所认同,为社会各界所肯定,为一代代莘莘学子所遵循、所追求、所奋力登攀之精神王国的峰巅。所以,一所大学创办之初,筹建者的思想境界、文化意识、道德修养和价值取向等对校园精神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多少年来,两翁把对事业的大爱延伸到将有益于事业的每一件小事都要办好的作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两翁在对事业的这种大爱无疆不仅影响着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一任任校级领导,更重要的是感动着、影响着一代代师生员工。

从建校至今,一批批在海外学成归来的博士把满腔的热情和青春年华献给了学校的事业,他们想到的是为祖国而奉献,为内蒙古、为大草原而奉献无疆的大爱。一代代在校园里成长起来的年轻学者,没有到经济发达、物资条件好的内地去工作,把自己的一生与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想到的也是这里的事业,要为内蒙古、为大草原奉献无疆的大爱。

2002年,学校一位身为独生子的老教授在上课前惊闻白发老母亲溘然长逝,对事业的大爱让他深掩于胸的是对慈爱母亲的痛悼,为学生上完了十分精彩的一课,才带着两手粉笔沫含泪疾行送母最后一程……2007年,在校大学生李莹胸怀对党、对祖国的大爱,在临去前的病房里参加了学校党委为她专门举行的入党宣誓仪式。

这位来自科尔沁草原的姑娘以死后捐献眼角膜作为所交的第一次党费,把阳光般温暖人心的爱留在人间,让南国深圳的两位打工青年重见光明。她病逝后,在自治区大学里举行的十几场她的事迹报告会无不是在感动得热泪流淌,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

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听了李莹事迹报告会后,不无感慨地说:“校园的沃土培育了一代代英才,也滋生了英雄,英雄的事迹将永远成为校园的精神财富,激励一代代的农大人热爱生活,无私奉献……”

这一师一生的所作所为,亦是大爱无疆的体现。可以说两翁及当年创业者们身先示范,影响后人的首先是对事业在情感上的――“大爱无疆”。

二、一个特色形成凸现大道无易

大草原上男子竞技中的射箭比赛,多见膂力过人者瞄准靶心,挽强弓浑圆如月,一箭脱弦呼啸飞去,绝不改变方向或偏离。故牧民常以“开弓没有回头箭”作比喻……遥想内蒙古农业大学在创办之初,贡嘎丹儒布同志在中南海亲自聆听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中央为何在北疆草原上办这样一所大学、办学方向及特色等方面的教诲,聆听了朱德等数十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名人来校视察指导工作时的教诲,并从中深深地悟得应该形成的便是世界高校之林中独一无二的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多少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各族师生员工看清了这一特色将带来为振兴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做出贡献和学校快速发展的无数机遇,若强弓在手的草原男子汉,方向既定,大道无易,历尽艰辛,为办学特色的形成做出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努力。《管子・形势》中有句“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易为“改变”之意。几代内蒙古农大人为求大道无易,办学特色得以形成,讲民族团结,讲干群团结,讲众志成城。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校领导与教师之间,各民族教师之间亲如兄弟,相互尊重,和谐相处,为的就是共同的事业。在信念上50余年坚定不移,在奋斗中50余年倾力而为,在形成这一特色中执著向前,带来了学校发展建设今日之“风景这边独好”的可喜局面。这所大学在创办之初,只有教师10余人,学生百余人,为了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形成,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上创下了数十个之多的全国或自治区的第一:

――1952年开创了内蒙古自治区本科教育的先河。畜牧学、兽医学成为全区高等教育首批本科专业。

――1956年,经高教部批准,学校率先设立了畜牧专业国家考试委员会和兽医专业国家考试委员会。

――1958年,学校设置了全国第一个草原专业。

――1960年,学校设置了全国第一个荒漠化防治专业。

――1963年,学校招收了自治区高校中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学校的草原专业在自治区第一个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1981年,草业科学、基础兽医学成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1年,学校设置了全国第一个畜牧业经济管理专业。

――1998年,学校继1993年草业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后,突出草原节水灌溉研究特色的农业水土工程成为自治区第一个工科类博士点。

――2000年,学校的畜牧学一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结束了自治区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历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成为这一学科全国第一批博士点。

――2001年,草业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畜牧学科成为自治区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3年,以牧区水利和牧业机械研究为重点的农业工程成为自治区第一个工科类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5年,以畜牧业经济管理特色著称的农业经济管理学成为全区第一个经济、管理类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7年,“成年体细胞克隆绵羊”在学校诞生。

――2008年,学校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干酪乳杆菌――Zhang”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序。

――……

希望是在众擎易举中现出一线曙光。当年,彭文和教授等已在全国相当知名的一批专家学者同全校各族师生员工艰苦奋斗,亲自动手,利用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机会,结合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的特点,逐渐建成了不同于内地同类院校的实习和实验基地。一批面向草原畜牧业和结合自治区资源优势的实验室也初步建成,主要突出了草原和草原家畜品种资源、牧区牲畜疾病防治等特点。目前,这些实验室已发展为独具特色、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服务面向的重要教学资源,如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标本室、植物标本室、反刍家畜营养代谢室、家畜寄生虫学标本室、病理解剖标本室、牧草标本室和中兽医标本室等,建校50多年来,都从未间断过收集资料和标本制作。如今,这些实验标本室保存了数以万计的教学、科研第一手标本材料,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最直观的样本,成为学校一笔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连同这些创造者的精神,载入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史册。

家畜病理学课程组从建校第一个病例解剖记录开始,目前已积累了11000多例,并制作保存了浸制标本1000余件,病理切片120000余张。由于这些雄厚的教学基础材料,使学校成为全国统编教材《家畜病理学》连续四版、“动物病理学CAI课件”和“动物病理学网络课程”的主编单位。许多来校视察参观的国家、省部级领导人和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对此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在有关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和草原科学教学标本的制作、保存和利用方面在世界上也是具有独特优势和特色的。

这所学校在上个世纪50年代研制成功的家畜冻干标本在全国享有盛誉,令许多外国专家赞叹不已,认为“至今在国际上也是领先水平的”。美国的世界著名蒙古学家拉铁摩尔・欧文参观后大为赞赏地说:“这是只有在中国的内蒙古可能看到的。在世界别的地方,别的大学里,看到这样精心制作、世界一流水平的标本恐怕是不可能的。”

始建于1952年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植物标本室,最早的收集活动开始于1923年。目前拥有内蒙古各类草原、荒漠、森林植物等标本130000份,拍摄植物活动图片40000余张,腊叶标本图片60000余张,制成特有教学切片5000张,珍藏有《中国植物志》、《内蒙古植物志》模式标本276种,收藏了内蒙古地区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23种中的22种和近95%的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成为中外知名植物标本室,并早在1986年就被英国皇家植物园登记注册。数十年来,几代科学工作者从未间断过对植物标本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

这个标本室挖掘收集了近300个土壤剖面的根系分布资料,绘制了3000余幅根系图,制作了2000余份腊叶标本和500多份浸制标本;研究并收藏了北方草地和荒漠化植物花粉标本2000余份,在内蒙古独一无二,在全国亦享有盛誉。由多位院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曾鉴定表明:这一成果“对世界草地植物根系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体现出世界性学术价值。在根系科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设置世界上第一个沙漠治理专业,一位老教授当年与苏联专家同行考察了乌兰布和和腾格里等五大沙漠,行程漫漫7000公里,并利用中外资料编写出世界上第一部专业教材《沙漠治理》。

还有一位老教授于1958的寒冬,带着学生到上海港接收国家农业部从德国进口的肉用绵羊品种,归途中竟是挤在装着羊与干草的货车里,在几千里风雪中啃着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干粮回到呼和浩特。这位老教授当年想的只有一条,结束内蒙古没有德国肉羊品种的历史,带回这些教学科研用的“宝贝”。

这些皆是大道无易,矢志不渝,在形成办学特色中呕心沥血奉献之为。为了适应草原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就是在十年浩劫中的1972年,学校还顶着巨大的压力创办了中兽医专业,其中在蒙兽医科学的挖掘和继承中取得众多成果。特别是在取得中短期培训班经验的基础上,1974年,学校招收了建校以来第一个畜牧专业蒙古语授课班,开创了学校为了特色的形成进行蒙古语授课,培养草原畜牧业急需人才的育人新途径。这条办学新途径,随着岁月的推移,越走越宽,直至今天,已经为自治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一些跨入校园连汉语都不会讲的蒙古族学子,如今有多人已成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如毕业于蒙古语授课班的明根朝克图,现任澳大利亚新亚兰大学动物科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澳大利亚国家禽类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是世界著名的单胃动物营养学家,曾获澳大利亚畜牧兽医学会和世界家禽学会学术大奖。上世纪60年代,两位年过半百,长期从事兽医研究的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下,经过观察探索,写出了《内蒙古中草药栽培》一书。他们不为名利,默默耕耘,直到1980年他们才被社会认可。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当年如此催人泪下、撼人魂魄、夺人心神,为了办学特色的形成而忍辱负重,积劳成疾的奋斗故事比比皆是。各族师生员工想到的是大道无易,方向既定不能改变,必须锲而不舍地努力,劫难早晚要过去,学校力争早日形成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是为了不辜负党中央和敬爱的周总理的殷切期望……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如今,内蒙古农业大学已成为一所可以告慰周总理,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在草原畜牧业、荒漠化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乳业等研究领域,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草业科学、农业水利工程、动物医学3个专业入选国家第二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体现办学特色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中试及成果转化的研发体系,具备了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条件与实力。这所大学目前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占自治区高校博士学位授权点的60%。

现专任教师1379人,在校学生21242人,已经成为一所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等8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是自治区重点高校,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学校。总结内蒙古农业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各族师生员工中会有许许多多鲜活的面影闪现出来。他们以几代人薪尽火传的奋斗,体现着一所大学校园精神在信念上的坚定不移――“大道无易”。(下转11版)

学校与加拿大阿尔博塔大学签署协议

学校“中加可持续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揭牌仪式

中外知名的学校植物标本室珍藏内蒙古各类草原、荒漠、森林等标本13万份。

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解剖实验室冻干标本

教学楼

图书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