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乡下来信

2008-06-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风 我有话说

每逢年关岁末,我都能收到许春生老人寄自乡下的来信,他总是用平和的口气,告诉我一年的收成,收了多少稻子,交了多少公粮,除去化肥、农药以及一些“规定”上交的费用,还能留下多少钱。许春生老人已经70多岁了,他和老伴俩人种6亩地,跌爬滚打一年的纯收入,是一个让我并不欢欣鼓舞的数字。但他信中的口气是乐呵

呵的,因为收成总是比往年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策越来越好,粮食也不像前些年那样贱了,温饱绝对没有问题,年成好,还能积攒些钱呢。老两口还在屋后的池塘里养了一些鱼,再买些猪肉,地里还有吃不完的蔬菜,过年待客就不愁了。只是周围河浜里的水,由于前些年办厂,乌乌的都不敢喝,他就发动全家,在小院子里挖了一口土井,渗出的水竟是甜的;农闲的时候,他喜欢编撰些楹联,让他兴奋的是,他编撰的一幅楹联,在市里的一个比赛中得了二等奖。老伴就用那笔奖金,给他订了一份报纸。他由此向我建议,市里应该成立一个楹联协会,让更多的特别是农村的人,经常有机会参加业余文化活动。

许春生老人还跟我讲过他和老伴的一次旅游:烤一锅韭菜饼,灌满两瓶土井里打上来的甜水,老两口用一天时间,游遍了家乡的风景名胜:龙背山、善卷洞、玉女潭,还有竹海……家乡真美啊,他不顾疲劳,连夜撰写诗文。就是这样一位乡下老人的生活质量,总是让我在感慨的心头,平添一份欣慰。为自己,他几乎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在农村,他算是一个有些文化的人,但他一生躬耕,吮吸了他一辈子血汗的苍茫大地,不可能镌刻他的名字,而他利用农闲写的一些可以署名的文章,见报的机率却不是很高。回想起来,早年我在做报纸编辑时,只是偶尔发过他几篇小稿,就一直得到他的尊敬与信任。那么,有谁研究过一个农民怎样面对精神和物质上的迫切需求呢?许春生老人用那种不是来自纸上的冲淡平和回答了我们。

有一年年底,他在一封来信里,有些焦急地陈述了对农村现状的忧虑:除了粮贱,更有大面积的抛荒,青壮年劳力纷纷涌向城市,道理也许不错,但地里的庄稼没人种了,吃什么啊?传统农作物的日益凋敝,让世世代代依附于土地的农民们,在困惑之中又添了一份忧虑。许春生老人虽然生活在闭塞的乡村,但每天通过报纸电视,也知晓些国家大事。他壮着胆子给共和国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中,他用大量通过调查得来的数字给总理算了一笔笔帐:一个单靠种田的纯农户收入是多少?一年四季各种上缴费用摊到人头上又是多少?一个村的抛荒面积有多少亩?多少个农民才能养活一个村干部?对于赤手空拳的农民来说,调整产业结构,接受“入世”后的挑战与冲击,存在着多大的困难?农民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最希望的是什么?……毫无疑问,他对共和国的当家人讲的都是一个农民的贴心话,他还用历朝历代“伤农误国”的教训,提醒日夜为国操劳的总理,千千万万不可轻视农业,忽视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

让许春生老人感到欣慰的是,日理万机的总理虽然没有给他回信,但中央一个很权威的领导机构及时给他回了一封信,肯定了他信中的许多观点,并且告诉他,中央十分重视农业,一系列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已经或正在出台……

说来也神,他写了那封信以后,每年的年底,都会有省里、市里的干部登门拜访,征求他对农村政策的意见。他写给我的信,情绪也明显地高涨了。有一封信里,他这样写道:“……今年乡里办了好几期多种经营培训班,市里来的专家免费向我们传授种植草莓、平菇技术。村里还帮我家贷了3000元款,去城里买回草莓秧子,在屋后的空地上搭了塑料大棚。村里干部说,夏天草莓一上市,投下去的钱就能收回来。”

还有一封信里,他用的是从来没有过的激动语气:“这些日子,我半夜里老会醒来,国家废除了农业税,咱们农民真的有奔头了。私下里,我老盘算,中国这么大,农民这么多,农民种粮交税,历朝历代可是经历了几千年了,国家该不会反悔吧?我真替那两位当家人担心呢。”

许春生老人后来的来信,竟是打听自费出书的事。“不瞒你说,这几年我种草莓、平菇赚了些钱,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滋味了。闲时我编的那些楹联,积下来竟有300多副。乡亲们说,编本书多好,让我们大家看看。其实,我想出本书的念头,已经埋藏在心里好多年了……”

在我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许春生老人的楹联作品集,已经散发着油墨的清香,摆放在市新华书店的柜台里了。这在当地,真够得上是一条新闻呢!

春天过去了,夏收夏种又开始了。许春生老人和老伴又忙碌在他的6亩责任田里。我的脑海中常常出现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片无际的麦田,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奋力挥动着他们的镰刀;深色的衣衫,深色的脸,太阳在他们流汗的头颅上闪光,让我们体会着辛劳与力量;金黄的麦子在他们身后轻轻倒下,渐次成为一道温暖的背景。他们从来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从来就和我们息息相关。在中国的广大农村,有千千万万这样挥动镰刀的人们,是改革开放,释放了他们内心的活力,改写了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悲苦的历史。若不懂得他们,便不能算懂得现代中国。

我多么希望,许春生老人在以后的来信里,能告诉我更多令人振奋的消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