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厦门大学的一个由14人组成、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科研团队颇受人们关注。他们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基因工程戊肝疫苗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品种;研制出国内唯一能完全满足艾滋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生产要求的艾滋病毒重组抗原,转化后使生产企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跃居第一,累计产值超过20亿元;研发“禽流感病毒
面对各方赞誉,该团队负责人表示,培育其创新活力的沃土是厦大和养生堂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科研平台――“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与国家部委、特大型企业和省、市合作构建各类科技和人文社科创新平台,是厦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服务海西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厦大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脉动中,不断开创服务社会的新境界。
“顶天立地”创新服务理念
厦大党委书记朱之文说:“高水平大学服务国家发展与服务区域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厦大服务海西、服务厦门,就是服务国家发展,就是为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正是这一既着眼国家发展又着眼区域经济的“顶天立地”的服务理念,催生了《厦门大学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行动计划》的出台。厦大提出要建设药物创制、先进材料、新能源等10个科技创新平台。此外,还规划建设3个科技资源共享协作平台,提高大型仪器等科技资源使用效益。
厦大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向目标挺进。2005年,厦大成立了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担任名誉院长的海峡两岸发展研究院,从经济、社会、科教等各方面,对海西发展和海峡两岸如何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作全面深入的研究。2007年,中共福建省委政研室和厦门大学建立调研联席会,合作开展海西建设重大课题研究,完成“福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等七个研究课题,为福建省领导决策发挥积极作用。今年合作继续深化,8个课题主要围绕省委确定的“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展开。在对台问题研究上,厦大台湾研究院被港台媒体称为“大陆的台湾通”、“两岸关系权威”。近5年来,学校每年完成几十项专题调研任务,提交上百份决策咨询报告,向中央和省市及有关部门提供了一批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资料及对策建议。
“不拘一格”激发创新活力
厦大现在拥有4个国家级、12个部级、25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文科基地,这些平台基地不仅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同时也扮演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和政府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等重要角色。除此之外,厦大大胆创新平台的构建模式,形成需求导向、交叉集成、多层互动的格局,让创新活力不断迸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围绕海西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厦大与省市合作构建平台,成效显著。2004年以来,省市共投入平台建设经费2亿多元,并带动企业投入平台建设经费4亿多元。2007年9月,厦门市依托厦大人才技术力量投入4000万元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供IC设计企业创业和实现产业化。目前,不仅引来厦门、泉州的多家IC设计企业入驻,也吸引了5家台湾集成电路领域的上市企业落户厦门,为承接台湾高技术产业转移提供条件。
发挥学科优势、整合科技力量与国家有关部委、大型企业合作建平台。如与信息产业部CSIP中心合作设立“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厦门大学研究中心”,加快以软件和集成电路领域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共同推动共性技术研究、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切实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信息产业建设。
借力项目对接平台,促进成果转化。近年来,厦大充分借助“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和专场对接会等平台,加大学校科研信息和社会需求信息的交流互动,让越来越多的教师走出象牙塔,让越来越多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07年,厦大“太阳能多晶硅1661系列研究”等50多项科技项目借助“6.18”平台与企业对接。今年福建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举行了“生物与医药项目”厦门大学专场对接会,厦大有47项成果实现现场对接。厦大与省电子信息集团签订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通信、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网络、无线自组织传感器网络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
“强化内涵”提升服务境界
厦大把平台作为服务海西的坚实支点,赋予平台建设以既前瞻又务实的内涵――希望通过加强内涵建设,使平台为承担重大项目服务,为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服务,为汇聚优秀人才服务。
平台汇聚了创新团队。目前,厦大有2个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8个部省级创新团队、25个校级创新团队。近年来,通过平台建设,厦大以“集团作战”方式承接了许多大项目。人文学院陈支平带领研究团队整合学校相关学科与兄弟院校联合攻关,编撰100册《台湾文献汇刊》,这是迄今为止研究台湾历史文化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填补了台湾历史文化研究在文献资料建设方面的一项空白。经济学院李文溥教授的团队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出“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该模型是目前中国国内唯一投入运行并定期发表经济预测及政策模拟评估的季度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平台孕育了学科生长点。通过平台建设,传统的优势学科上生长出新的枝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2006年12月,福建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的4个省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就占2个,即“福建省特种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半导体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瞄准国家和省市对高性能新材料的重大需求,整合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厦大材料科学的崛起壮大。
平台催生了科研硕果。厦大的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一种新的电化学方法,首次在全球制备出具有高表面能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粒催化剂,开辟了一条通过控制纳米粒子表面原子排列结构提高催化剂性能的崭新途径,是纳米催化剂合成的重大突破。该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科学》上发表,同时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细胞生长与发育调控”创新平台王侯聪教授领衔的“优质早稻新品种佳辐占的选育与应用”获得了2006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目前“佳辐占”累计在福建省推广450万亩,占全省早稻播种面积的30%,5年来共增加经济效益10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