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志着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荷花奖”到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再到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人们很难想象,一所学校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收获如此多沉甸甸的奖项。
2005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省川剧学校(省艺术学校)和省舞蹈学校两所中专合并,组建成立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2007年4月,该校
作为目前全国较大的地方戏曲和舞蹈人才基地,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在光荣与梦想的道路上再次启程。
二次跨越:新校园与新理念有机结合
在考察国内外艺术高校的基础上,四川省文化厅决定以高起点改善学院办学条件,以新机制筹措建校经费。目前,投资3亿元、占地500亩、能够容纳5000名学生的新校区已落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都市温江区。
新校园和新理念有机结合正成为学院二次跨越、再度崛起的新引擎。
面对由两所中专合并转化为大专后出现的师资问题,省文化厅果断实施了“名师工程”。
学院任用教育专家谢平安、张庭秀、何成育、胡其征、彭登怀、蓝天等为学科带头人;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等学府学习深造;并破格晋升一批青年教师为高级职称。
在同北京舞蹈学院、总政歌舞团以及国外知名院团进行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每年举办高水平业务汇报演出机制,锻炼了教师们讲课和表演的综合能力,构建了一支基本功扎实、舞台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学院还引进了文学家阿来,剧作家魏明伦、徐?,书法家戴卫、何应辉等出任学院顾问;引进艺术家和专家孙滨、沈伐、陈智林等为各学科学术委员。国际卢森堡国际芭蕾舞大赛金奖获得者、中国芭蕾艺术家侯宏澜,德国华人艺术家协会主席、德国国家歌舞剧院芭蕾独舞演员刘军,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仁里,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教授黄定山等一批名家也走上讲台,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
艺术教育是特殊教育,投入大,学费高,给追求艺术梦想的贫困生造成了巨大负担。
面对困境,四川省文化厅、省教育厅坚决支持学院办好三大重点学科,创造条件,全力为学院落实补助经费280万元,解决1585名贫困生的学费问题,同时还为学生提供166个勤工俭学岗位和演出实习机会,至今未出现一例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情况。
文化惠民乐民是艺术教育的价值追求。学院从生活中提炼艺术,以艺术服务于人民,创排剧目参与“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惠民演出100多场,将舞台搬到农村、搬到社区,让艺术的春风吹拂巴山蜀水,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够享受到艺术带来的精神愉悦。
“三大工程”:守望培育精神家园
2007年,川剧《巴山秀才》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易胆大》也一举摘得“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文华大奖”、“梅花奖”和“首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等众多奖项。
2007年12月18日,第七届全国舞蹈大赛在成都落下帷幕。在这次大赛中,四川舞蹈军团将“文华舞蹈节目创作奖”等13个奖项收入囊中,获奖数量蝉联全国之冠。
近年来,四川省戏剧舞蹈事业一路踏歌而行,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人们总能够发现省艺术职业学院师生的身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孜孜以求、乘势而上,先后推出“文化传承工程”、“舞台精品工程”和“国民教育工程”等三大工程――
在省文化厅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人才专项经费支持下,学院将延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川剧名家亲临现场,口传心授;学院每年还将择优录取60名大学生享受国家奖助学金,以激励川剧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培育一批批“小梅花”苗子,让川剧艺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学院不断求索、勇于开拓,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和拔尖人才,冲刺国家级大赛;打通文化惠民的瓶颈,面向市场常演常新,成为巴蜀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快速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社会需要就是育人方向”方针的指引下,学院一手抓“围绕舞台,造就演艺人才”的精英教育,一手抓“面向市场,培养文艺骨干”的大众化教育。学院在新校园蓝图中将投入4000万元,规划建设多功能的“四川省文化艺术教育中心”,承担起文化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基地等三大基地的职能,使传统艺术教育从校门走向社会,从职前扩展到终身,成为文化惠民乐民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