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四天,她就迎来七十岁生日。
七十年华,四十五度春秋献给了敦煌石窟。青丝变白发,但通过她和同仁的努力,敦煌学研究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她说:“今天我和其他朋友手手传递火炬,敦煌学研究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和现代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1962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就读的她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宇信1959年刚入校,就和这位“师姐”一道发掘北京怀柔水库的战国墓。“那时她胖胖的,不太爱说话,做事很认真”,王宇信回忆说。过了几十年,她的敦煌学研究独树一帜,“我们都很佩服,她把一切都献给了敦煌,献给了学术,献给了国家。”王宇信说,她被选为火炬手,当之无愧。
她摸索出一套管理体系,让石窟的保护走向科学;她对敦煌石窟进行科学的代际分期;她主编的26卷本丛书《敦煌石窟全集》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她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壁画、彩塑的永久保存……
说起敦煌壁画,她如数家珍。她说,壁画中保存了我国古代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场景,包括射箭、摔跤、体操、游泳、跳水、举重等,内容几乎涵盖现代体育的各大门类。
她特别提到在莫高窟晚唐时期的第85窟顶部的《弥勒经变》壁画中,绘有一支迎亲队伍,最前方的是一位高举火炬的火炬手。熊熊燃烧的火炬,仿佛向女方家传递着男方家寻求友爱亲善的信息,表达对建立和谐、温馨家庭的热切盼望。“历史和现实就是这样对接,今天我们传递奥运圣火,也是表达类似的主题。”
在她看来,敦煌和奥运是有“姻缘”的。所以,今年莫高窟的门票上加了一行字:“世界的奥运,人类的敦煌。”
她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敦煌研究的新一代。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屈欣燕说,是她的人格魅力凝聚了研究院的各位同仁,“我经常很晚还看见她的办公室亮着灯,她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
她叫樊锦诗,敦煌研究院院长,今天奥运火炬传递首棒火炬手。“之所以叫樊锦诗,是因为小时候淘气,父亲就决定给我取个诗意的名字”,说这句话时,她一脸的稚气。(本报敦煌7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