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胡主席派来的好军医”

2008-07-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刘广雄 杨玺 本报记者 任维东 我有话说

5月14日凌晨,冒着地震、塌方、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险,云南公安武警边防总队抗震救灾医疗突击队队长陈本善率领134名官兵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奔赴汶川灾区,成为第一支抵达漩口镇开展医疗救护的医疗队伍。

治病疗伤为百姓

“快抬进来,马上检查,及时手术!”5月17日,汶川县

漩口镇废墟上,一幸存者被救出后,在治疗和观察期间伤情恶化。

这名伤员全身起瘙痒性疙瘩,手、头、足等多处关节受伤溃烂,加之几天未进食,身体极度虚弱,营救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失去生命。

“快,一刻也不能耽误!”在废墟上刚搭建的野战医院里,擅长中医的陈本善迅速为患者“号脉”。仅30秒钟,陈本善就断定患者是在废墟下压得时间太长,出来后一放松,体内积蓄毒素释放。

陈本善很快在附近山上采集了枇杷叶、车前草、金银花等当地植物,洗净、点火、进锅。15分钟后,药熬好了,陈本善将药汤给老人服下进行清热、除湿、解毒。

他一边包扎一边安慰患者家属。为防止皮肤和呼吸道交叉感染,陈本善迅速为其补充营养液,并进行身体检查和生命体征测试。根据结果,陈本善又在救治方案中加上心理疏导这一重要环节。18日凌晨,患者终于度过危险期。

“叔叔,我妈妈快不行了!”16日,天刚亮,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前来求救。

“在哪里?快!”陈本善转身背起急救药箱赶到患者家里。原来,女孩的母亲在地震中左小腿被砸伤,4天前在镇医院紧急包扎并缝了9针,由于不能走路到镇医院去看病,伤口发炎,只能让5岁的小女儿到镇上找医生。

“大嫂,这些药您先吃,慢慢就好了!”陈本善轻轻地拆除了小孩母亲腿上已发黑的绷带,清洗伤口,敷上消炎药,把镇痛药交到她手中。

告别小女孩和她母亲,陈本善又来到瓦窖村。86岁的马爷爷在地震发生时由于行动不便被震落的瓦片砸伤头部,右腿也扭伤。

“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你们是我的恩人呀!”当老人从陈本善手中接过药品时,激动得一边抹泪一边说。

许多灾区群众经陈本善的诊治,溃烂的伤口开始结疤,肿得像馒头那么大的部位也消肿了,用担架抬着来的伤员,也能走路了……

冒险引来救命水

“想得更细,做得更实,就可以有效缓解群众紧张情绪,调动群众生产自救的积极性,增强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在灾区,陈本善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如何为灾区人民分忧解愁。

灾情严重的漩口一夜之间变成一片废墟。楼房倒塌,亲人不在了,余震还在不断发生,断电、断路、断电话、断手机,最糟糕的是断水,导致7个自然村、7000余名群众都要跑到5公里外去取水,受灾群众几天都没有洗过一次脸。

“上山找水!”余震、山体滑坡仍在不断地发生,陈本善怕其他人跟他去有危险,就一个人上山寻找水源。走了十多里山路,发现了一处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泉水,他尝了尝,觉得水没问题,但还是有些不放心,就急忙下山请检验师去取水样进行检验。

5月18日,当检验师告诉他水没被污染之后,他立即带领35名官兵上山。冒着生命危险,他们在废墟里扒出了一些管子,又上山砍了一些竹子,做成输水管。为了加快进度,没有铁锹,大家就用手刨,没有绳子,就用枝条,陈本善手被竹子划破了,流血不止,仍顾不上处理。

最后,经过近10个小时的奋战,长约2000米的水管终于引到了漩口,断水5天的9个自然村7000余名群众和驻地军警官兵终于喝上了放心水。19日,漩口镇村民在清泉流出的地方插了一块木牌:“救命水!”

心细如发除隐患

“我们来救灾就是要想得周全一点,抓得及时一点,才能避免工作的疏漏,防患于未然,杜绝次生灾害危害到群众生命。”陈本善经常提醒自己和身边的战友。

漩口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副指挥长孙力激动地讲起这样一件事:一天夜里,陈队长在查铺查哨时,在离营地不远的马路上发现了27吨过氧乙酸。

搬运救灾物资的工人们都不知道这东西是做啥用的、有什么危险,就当成普通物资放在了路边。要知道,这些东西在保存中温度一旦超过41摄氏度就会引起爆炸。如果这27吨的危险品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陈本善知道后立刻冲进营地,火速叫醒一大批战士,连夜把这些危险品搬运到了安全的地方,等到全部搬完安顿好,天边已露出鱼肚白了。

陈本善用细致的观察和过人的智慧为漩口人民避免了一起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他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不怕牺牲、身先士卒、忘我工作,全力抗灾防疫、治病救人,在大灾大难中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树立了行医为民的良好形象。灾区群众在给部队写的感谢信中,称他为“胡主席派来的好军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