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灿烂文化铸就发展软实力

2008-07-1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图为太仓市郑和公园中的郑和铜像

江苏太仓为古娄邑之东,故别称娄东。45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2000年前因为皇家粮仓而得名。800年前,太仓作为

重要通商口岸而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600年前,郑和从太仓启航七次远涉重洋,让太仓名扬天下。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浸淫使太仓愈发显的饱满而成熟,开放广博的海洋文化使太仓的精神和物质都更具深度与广度,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则又赋予其灵气和活力。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已深深植根于800多平方公里的太仓大地,树上盛开绚丽的鲜花,结满丰硕的果实。

蓝色的文化特征

开放的太仓自古就与世界连在一起,而连结的纽带就是海洋。海洋文化给太仓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社会生活都留下特别的色彩。

从太仓地域特征来看,太仓地处长江与东海连接处,是典型的江海交汇之地,海洋是太仓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太仓人民不屈不挠地向海洋进军,发展了自己的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模式,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体现了太仓文明海洋性的一面。面对茫茫无限的大海,沿江沿海的太仓人民以无限的勇气,超越了那被大海阻断的有限陆地,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移到一片不稳的海面上,随身带着人造的地盘――船,以敏捷巧妙的动作,破浪向前,凌波而行。

无论是作为地名,还是作为曾经的皇家粮仓,太仓两个字都与海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中国的航海有着密切的关系。1405年至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约有二百多艘船舰组成的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都是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的。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和收泊地,太仓是郑和船队仓储补给、船舶修造和人才集训的基地,也是迎送朝廷官员、接待各国贡使、举行盛大祭祀活动以及犒赏慰问将士、船员休整的场所,在当时也因此培养和产生成百上千的从事航海的人才。据史料记载,太仓航海业最发达时期,生活在太仓的水手超过万人,可以说是中国航海人才的摇篮。在今日的马来西亚的三宝庙里,仍陈列着许多当年跟郑和下西洋的船员名单,其中就有不少注明原籍为太仓。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中国在农耕时代从大陆文明走向海洋文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太仓开始的。由此可见太仓与中国航海的渊源了。为弘扬和传承郑和精神,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太仓从2003年起,充分利用和发挥郑和下西洋起锚地的独特优势,按照中央“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郑和纪念活动指导思想,以“太仓走向世界”为主题,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

悠久的文化积淀

娄东子弟多才俊。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风调雨顺的气候条件、富庶发达的多种经济交织,形成了太仓人温和细腻、精明沉稳的性格,这种普遍的性格,又构成了太仓科技文化方面人才辈出的基础。几乎所有描写太仓的文章都绕不过“人文荟萃”这个成语,因为这实在是凸现于太仓文明史上的一座标志性灯塔。

太仓是在中国画坛独步300年的娄东画派故乡。“吴门画派”掌门人之一的仇英,“四王画”和“娄东画派”、“娄东印派”,都诞生于太仓;“百戏之祖”昆曲的原创音乐水磨腔就是由昆曲开山鼻祖魏良辅在太仓研磨而成的。

文学家、复社领袖张溥的《五人墓碑记》至今仍在《古文观止》和中学生课本中广被传诵,其刻苦读书的“七录斋”为后世所敬仰;明代“后七子”首领王世贞为《金瓶梅》、《鸣凤记》作者之说,是他留在文学史上的难解之谜,而他倾情提携《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的佳话至今仍为乡邑骄傲;明末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吴伟业(梅村)“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圆圆曲》乃千古绝唱。

明朝时以“子冈玉”闻名遐迩的玉雕大师陆子冈,古琴大师徐上瀛,“江南大儒”理学家陆世仪,中国新闻界名士俞颂华,著名教育家唐文治、俞庆棠,电影名导朱石麟,昆曲名师高步云、朱传茗,丹青大师朱屺瞻、宋文治,中国新舞蹈事业的拓荒者吴晓邦,沪剧名角邵滨孙,苏州弹词才子黄异庵等皆为太仓才俊。今日活跃于国内艺坛的名家大师中,仍不乏太仓弟子的身影,如江苏国画院院长宋玉麟,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包俊宜等。

在科举时代,太仓就出过3名状元、268名进士。宋代水利学家郏?、郏侨父子一生辛勤于太湖流域的水利建设,留下了著名的《吴门水利书》。代表当今最高学业成就的两院院士中就有11名太仓籍院士。当代科学家中则首推世界物理女杰吴健雄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其中仅朱棣文一家就出了教授、博士12位,堪称满门精英、科学世家。

和谐的文化实践

海洋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开放性和前瞻性。太仓人在文化实践上能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可以说是得海洋文化风气之先。

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馆、江南丝竹馆、张溥故居、太仓名人馆、宋文治艺术馆、郑和纪念馆等精神文明标志性工程的实施,使娄东大地矗立起座座文化建设的丰碑。近两年的政府实事工程中,投资总额均超过数亿元的郑和公园、文化艺术中心、图书博览中心、广播电视中心、新闻报业中心等都已相继竣工或启动。

有眼光有实力者则热心于文化公益事业。乡镇人武干部、全国闻名的“农民集报大王”石矢所创办的雷锋文献资料馆,获得了上下的高度赞扬,包括迟浩田、张爱萍、邵华等在内近十位将军的题词,被命名为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矢还经常性地到学校、企业、部队宣传雷锋精神,在上海办分馆、赴外地交流。

高雅艺术在太仓生根开花。舞蹈在大多数人看来是高雅艺术中的“白雪公主”,但在太仓却落落大方地走向了民间。中国舞蹈家协会、江苏舞蹈家协会的两位前主席吴晓邦、黎明,都生于太仓、长于太仓,又从太仓舞向了全国,吴晓邦更是被中国当代舞蹈家们奉为宗师。2006年,由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省人民政府主办,太仓市政府承办的吴晓邦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太仓举办,盛况空前,影响巨大。

县级有舞蹈家协会、影视家协会、微型小说学会是少见的,但太仓早在十年前就成立了。矗立于太仓青少年活动中心前的吴晓邦舞蹈艺术馆,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舞蹈艺术馆。沙溪镇因拥有众多舞蹈爱好者,而被文化部命名为“舞蹈之乡”,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为“群众舞蹈培训基地”。因地方民间特色文化而获殊荣的还有璜泾的“民乐艺术之乡”,新湖的“中国民间艺术(龙狮)之乡”,双凤的“民歌之乡”、“丝竹之乡”,金浪的“沪剧之乡”,整个太仓也曾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桥牌之乡”。太仓市文化馆还是全国十佳文化馆之一。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在2005年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联合表彰,为江苏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个县级教育机构。

开放的文化理念

当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其庞大船队的启锚地选择的都是太仓。这当然是当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其中至少有重要的一条至今仍是太仓的重要优势,那就是开放的文化心态,或者说是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心理。

在太仓经济开发区内,有一个由超过一百家的德国独资企业构成的德资小区,因此太仓也被誉为中国德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德企之城”。太仓在德国的中小企业中有着较高的知名度。那些高鼻梁蓝眼睛的日尔曼人,都十分喜欢太仓。在谈起为何要选择太仓时,1993年第一个投资太仓的德国商人、克恩-里伯弹簧有限公司的威斯先生会悄悄地告诉你:到了太仓,就像到了德国一样,这里的环境与我们家乡没有多大区别。

良好的文化氛围、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吸引包括对投资地特别挑剔的德国商人在内的世界各国客商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都知道,不管是企业的竞争,还是地区的发展,最后归根到底就是文化的竞争,而文化的优势正是他们选择太仓的原因,也是太仓发展的王牌。


图为吴晓邦舞蹈艺术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