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关注新疆孩子们踢足球的题材是2003年的时候,我去喀什采访了一个少年足球队,当时,我被那十几个维吾尔族足球少年身上的足球天赋和他们训练环境之艰苦所打动。那些喜欢足球的孩子们不像内地大俱乐部二三线队员那样拥
买买提的人物构想原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背景,他是一个退役的达瓦孜运动员,曾经拥有一个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从“鸟巢”走过的梦想。但长期的伤病使他梦想破灭,提前退役。虽然退役了,但2008的奥运梦想却始终伴随着买买提。买买提被阴差阳错地分配到沙尾村当了一个体育老师,为了安抚买买提,文体局长答应他,只要把沙尾村的足球水平抓上去,立刻把他调回县里。于是,他四处奔走,想组织一支少年足球队,然而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情急之下,买买提谎称如果能够夺得县里的冠军和地区的冠军,就能在2008年到北京参加奥运会的开幕式。村里顿时炸了窝,家长们纷纷替自己的孩子报名,买买提的愿望终于初步达成,沙尾村的梦想足球队成立了,也在这个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奥运会是何物的沙漠村庄点燃了所有人的奥运梦想。
在买买提和他的足球队故事的身后,有一个沙尾村艰苦打井求水的背景。当时有人提出,在这样一个艰苦得连水都喝不上的沙漠深处,写这样一帮热爱足球的少年到底有多少现实意义?我们的主创团队仔细地揣摩和研究之后,仍然坚持了原先的创作构想。我们认为,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对奥运精神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才是他们身居苦境依然快乐的原因。于是,快乐便成为了《买买提的2008》的精神主题。
当然,电影是拍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作为《买买提的2008》的编剧,我提供的只是一个电影的蓝图,没有天山厂的倾心打造、没有导演、摄影等同事们的艰苦努力,那个存在于我脑海里的梦想也不会变成买买提的梦想和那些孩子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