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检索,输入“四川、地震、信心”,出现网页423万篇;输入“汶川、地震、信心”,出现网页200万篇。自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面对废墟,面对失去的亲人,面对媒体,无论是灾区的群众,还是救援的军民,人们说得最多
因为有信心,我们不必为自己的生活担心。历史上,一场灾难,举国受难是常有的事;因为有信心,我们不必为灾后重建的能力担心。
当然,这并不等于万事如意。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会有坎坷,会有起伏。有时,这种坎坷起伏还会拌住前进的步伐。当前,世界经济阴晴不定,全球油价不断走高,一些国家金融动荡,通货膨胀似成气候。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国,自然难以置身世外。宏观调控、抑制物价、稳定股市等众多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担心、焦虑的情绪在网上、股民中时有所见。
每每遇到经济不景气或者不振的难题时,经济学家们往往各出各的高招:需求拉动、投资拉动、房地产拉动、公共建设拉动等等。在这种情形之下,我倒觉得,也许,“信心拉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树立了信心,就有了解决经济困难的基础。
现代经济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心和预期总是走在经济变化的前面。而人们的预期又会影响信心,进而信心再影响预期。股市、期市中经常出现的恐慌性抛售就是信心对经济的反作用。有专家说,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由信心所支撑的,信心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反映到整个实体经济。这话不无道理。
信心,是从容对待生活的态度。当北川深山里的灾民,在震后背着背篓,翻越座座大山返回家乡说“我要回去收拾塌了的房子”时,这就是一种在灾难面前的信心和从容,虽然他们已经一无所有。
信心,是对前方目标的坚定。回想起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在同国际投机资本苦斗了数月之后,终于宣布放弃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泰铢应声而落,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随后,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包括中国香港在内的亚洲多个经济体时,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成为危机中的中流砥柱,这种信心维护了世界特别是亚洲的经济稳定。十年过去,美国伯克利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罗德明评价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海外投资从东南亚转向中国,中国抓住了经济飞跃的机会,政治、经济影响力借此机会迅速扩大,中国也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誉。
信心,来自对制度、体制的信赖。有国外评论说,中国能够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沉着应对,能够在世界经济波动之时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承诺,这说明中国对自己的制度抱有坚定的信心。外人尚能这样看,我们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