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区域协调:环渤海彩练舞起来

2008-07-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董山峰 我有话说

◆经济学界正在透过京津“半小时交通圈”眺望这一区域经济更加协调的发展

◆环渤海地区比长三角、珠三角发展相对滞后一些,这是劣势,但

也是优势

◆未来环渤海地区的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共赢机制,进一步促进资源整合,提高区域经济合作成效

这些日子,北京、天津的百姓们都在为一系列交通运输改善的消息而高兴―――北京奥运会前,京津高速公路、津蓟高速延长线、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正在相继通车,加上目前运行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正线,5条交通大动脉使得两座特大型城市的距离从来没有这么近过。届时,北京人要到天津去看海,天津人要来北京看奥运,最短时间仅需30分钟。

当百姓们为生活的改善而憧憬欢喜的时候,经济学界正在透过京津“半小时交通圈”眺望这一区域经济更加协调的发展。专家说,京津之间的5条交通大动脉对加速京津地区一体化进程,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而这,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课题―――在中国北方,山东半岛、辽宁半岛环抱的渤海这一中国内海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20多个城市珠玑相连,数千家大型企业渗透其中,60多个港口星罗棋布。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渤海周围的这五个省、市,在中国都举足轻重,它们受到国内外经济研究者的瞩目,人们纷纷断言这里很快将成为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圈。

环渤海的魅力

环渤海区域,以其丽质天生的优势,不仅被学界视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之一,其发展也早已引起国家的重视。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刘牧雨指出,早在1992年,党中央就提出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加快开放的重点地区之一;1996年,有关部门着手编制《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则把环渤海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提并论,要求这三地区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2006年6月,国务院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如果把环渤海地区看成包括北京、天津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二市,则这一区域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6亿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专家指出,仅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地区和与东北亚国家合作的前沿。

从开展区域合作的角度看,环渤海地区地缘关系紧密、历史渊源悠长、人文环境相近、资源要素互补,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首先,环渤海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创新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充分发挥北京、天津等中心城市的创新资源优势,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与带动,打造环渤海高技术产业创新链,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有望不断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环渤海地区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发展基础。环渤海地区历史上就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

第三,国际产业的转移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趋势,跨国公司纷纷把中国纳入其全球发展战略,不断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从投资区域看,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北移的趋势。从选择投资区域企业数分布看,环渤海区域占22%,仅次于长三角经济圈\(占47%\),高于珠三角经济圈\(占21%\)。环渤海地区已逐步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重点区域。

环渤海的潜力

“从我国各大经济区域发展来看,环渤海地区比长三角、珠三角发展相对滞后一些,这是劣势,但也是优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赵弘指出,后起步使环渤海区域有充足的时间来审视我国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道路,可以借鉴先行地区一些好的做法,可以有选择性地发展和承接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和项目。

“当前,环渤海湾地区的开放和开发,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国际国内环境,可谓潜力巨大。”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后凯说。从国际环境看,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浪潮,国际产业转移在不断加快,并出现了整个产业链转移和“软”转移日益加速的新态势。而环渤海湾地区是当前我国少数几个能够全面承接这种整体产业链转移的地区之一。从国内环境看,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出现了由南向北转移的新趋势,即由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南部沿海地区向以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为核心的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转移。从发展趋势和潜力看,环渤海湾地区的京津冀、山东半岛和东北地区,均有条件建设成为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环渤海的动力

“虽然环渤海区域产业发展在总量规模、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江曼琦说。

在专家看来,环渤海区域内各城市特色还不够明显,功能定位缺乏差异化,各省市的比较优势无法充分发挥。目前,在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趋势下,各城市之间没有充分的沟通合作,出现了重复建设和资源争夺的现象。同时,不少城市第三产业不够发达,不能适应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需要,影响中心城市职能的发挥。此外,环渤海区域内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城市和乡村、城市内部城区和郊区的经济发展落差较大,市场机制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资源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打造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服务环节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

“经济整合的关键在于制度协调,协调的目的是打破行政壁垒对经济造成的障碍,从政策上给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空间。”赵弘认为,未来环渤海地区的发展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共赢机制,进一步促进资源整合,提高区域经济合作成效。

关于区域合作共赢机制的探讨正在不断深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周文夫指出,国家已经决定将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我国继20世纪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浦东之后,又一个区域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将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局面,进而辐射“三北”,拉动内陆和广大欠发达腹地的发展。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透露,山东要以“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对接环渤海经济圈。所谓“一体”就是沿胶济铁路到济南,而“两翼”是指北线的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和南线的鲁南经济带。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曹晓峰说,辽宁提出了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重点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辽宁参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应以市场导向为基础,在互补性较强的领域寻找合作的切入点。

专家建议,环渤海区域发展要注意转变区域合作观念,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立足于整个环渤海区域,充分整合区域内的各种经济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各城市之间科学分工合作;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中应该明确其职能定位,重点是发挥其对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制度保证;要以项目为纽带,促进学科链和产业链的对接与融合,鼓励产学研的交叉渗透―――由此,环渤海,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区域,将不仅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创造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是环渤海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彩练舞得又好又快的不竭动力。

京津第二条直达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华社记者刘海峰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